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0|回复: 0

[语文上册]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只有一个地球》示范教案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5 11: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地球,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理解地球的可爱与易碎。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从而明白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
  教具准备:课件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同学们,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荔枝》这篇课文,深深体会到母亲对儿孙浓浓的爱,感受到母亲这个称呼是多么的亲切,多么令作者魂牵梦萦。我们除了这个有血有肉的母亲,还可以把什么也称作母亲?(老师、祖国、大地、黄河、地球……)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见一见地球妈妈。板书“地球”。
  2、播放课件,认识地球的美丽可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课文介绍了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画出宇航员感叹的句子。
  2、生汇报交流。出示: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生对此句质疑。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用“——”划出描写地球“可爱”的句子,用“~~~”划出地球容易“破碎”的句子。
  (三)小组合作交流,师相机引导。
  1、了解地球的“可爱”
  (1)出示: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A 从哪里体会到地球的可爱。
  B 朗读、品读、齐读,体会地球的可爱。
  (2)出示: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A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B 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谈。
  C 指名读、齐读。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了解地球的无私。生交流资料,地球向人类提供了哪些资源?、。
  2、了解地球的“易碎”
  过渡:地球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又无私地向人类提供一切资源,而地球最终得到的回报又是什么呢?
  (1)自读课文3、4自然段,哪个词最扎你的心?结合收集到资料谈谈。
  (2) 生态灾难有哪些?生交流。师出示相关的课件。
  (3)展开想象:此时生态灾难还仅仅是四个字吗?它仿佛变成什么?
  (4)师播放人类破坏地球及生态灾难的课件,生观课件谈感悟:此时你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地球,你的心情如何?
  (5)小结:看到伤痕累累的地球妈妈,我们禁不住伤心,禁不住惭愧,禁不住想起了宇航员说的那句话:
  出示课件,生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3、了解“无法移居”
  (1)地球是那样可爱,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但人类还不以为然,总认为(引读出示:“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2)到底能不能移居呢?
  (3)小结:宇宙之大,如果人类再不断地破坏地球,人类将无立足之地。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所以我们要(引读出示:“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四)升华情感: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真正认识了另一位妈妈——地球,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地球妈妈和她的儿女们说说,请你们打开心声,把自己最深感受写下来。
  2、生交流感受。
  听了同学们的表白,老师很感动,有我们这些有志的女儿,相信有一天,我们的妈妈会变得更美丽、可爱,保护环境,珍爱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警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五)拓展:作业超市:
  1、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2、创作一条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在班上交流。
  3、调查家乡环境遭破坏的情况,和同学们商讨保护的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8-5 01:56 , Processed in 0.069712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