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9|回复: 0

[语文上册]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小学课文《詹天佑》一文的课堂观察——突破“中部凿井法”教学难点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5 11: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理解“中部凿井法”是小学课文《詹天佑》(六年制第十二册)一文中的一大难点。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请看下列教学片段。
  师:八达岭山势如何?请画简单示意图。
  生: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
  师:怎样开凿八达岭隧道呢?(不急于让学生作表面回答,而是继续讲下去,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从开凿居庸关隧道,我们知道开凿八达岭隧道也有两个现成的工作面,在哪里?画简单示意图。
  生:两个现成的工作面在两端。(生画示意图)
  师:但八达岭隧道太长了,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光有两个工作面,工作效率还是不够高。詹天佑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生:詹天佑想出了中部凿井法,就是从山顶往下打直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生画示意图)
  评析:至此,学生已理解什么是“中部凿井法”及为什么要采用“中部凿井法”,为理解下文的“打直井”的数量打下了基础。
  师:从图上可以看出,打一口直井就增加了两个工作面,那么打两口直井,可以增加几个工作面?
  生:可以增加四个工作面。
  师:打三口直井呢?
  生:六个工作面。
  师:依此类推,打的直井越多,增加的工作面就越多,对不对?
  生:(齐答)对。
  师:那么,可不可以说,打的直井越多,增加的工作面就越多,所需的工期就越短呢?为什么?
  (生愣住,随即陷入思考。)
  生:不是,因为打直井本身也需要时间,打的直井太多,反而浪费许多时间,并且破坏山体结构。所以,打的直井太多,增加的工作
  面是多了,但工期不一定缩短。
  师:对,你们也像詹天佑一样聪明,会谋划。据资料查证,詹天佑确实是打了两口直井,增加了四个工作面,包括两端的两个现成的工作面,总共是通过六个工作面来开凿八达岭隧道。这样,他成功地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师:通过“中部凿井法”,我们又一次感受到——
  生:詹天佑的杰出才干。
  评析:教师通过引导、激趣、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逐层探索、理解,直至突破“中部凿井法”这一教学难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7-23 21:46 , Processed in 0.050005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