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8|回复: 0

[语文上册] 第七册第二单元备课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5 11: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师,您好!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 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实验目标:
  利用教师节这一契机,以筹备教师节庆祝活动为目的,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调动已有知识和情感,加深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走访教师。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汇报走访教师的感想,主要谈谈他们教书育人的感受。
  2、教师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
  二、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中队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生自由交流。想唱的就唱两句,想说的就说两句。
  相机引导出诗朗诵。
  三、 提供诗稿、自由练读
  1、 师配乐范读。
  2、 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 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 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 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小组表演,生生互评。
  四、 教师指导,提高朗读
  1、 分句训练。
  (1) 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 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3) 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4) 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 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 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 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 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 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 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 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① 指名读;
  ② 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 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④ 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⑤ 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 齐读。
  五、 补充资料,增强积累
  1、 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 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附后)
  六、 小练笔
  1、 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 各自起笔。
  3、 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 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七、 作业:
  1、 抄写优美词句
  2、 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附资料:
  您是蜡烛
  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您是黄牛
  勤勤恳恳在黑板上耕耘
  您是春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
  不,都不对
  您比蜡烛的光辉更明亮
  您比勤劳的黄牛更朴实
  您比奉献的春蚕更无私
  对,我知道了
  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塑造心灵
  净化灵魂
  永远不知疲倦
  长大了我也要——
  做一名老师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说起这个成语,还有个小故事呢: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了,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还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你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呀?”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礼记别话——谦谦的君子之风
  路从先生
  ??《礼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之与言,则趋而退。
  ??这是多么敦厚的一道人世风景。你看,跟着老师一起走路,即使遇见了熟人,也不可与熟人一起聊天而冷落了老师。在路上遇见了老师,就恭敬地和老师打招呼,然后端端正正地站着给老师让路。如果老师跟你说话,你就礼貌地回答;如果他不跟你说话,就恭敬地用眼光送着他走远。这是君子的风范。
  ??尊师重教,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不衰。国家要复兴,民族要昌盛,就一定要尊师重教。
  君子登堂
  ??《礼记》: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这里说的是君子坦荡。君子出游,拜师访友,要做到走路有脚步声,决不可鬼鬼祟祟。一是说明君子心胸没有邪念;二是提醒室内的人,有客人到了。主人如有不想让外人看到的事,可以防备一下。
  ??还有君子登堂,内室门外有两双鞋,听得到谈话声,才可以入室拜会;听不见说话声,就不能乱闯。门外有两双鞋,则室内一定有三个人(主人与二个客人,古时候客人把鞋脱在门外,到室内席地而坐),三人内室谈话,外面听不见声音,则是密谈,所以君子要避开。
  ??所以古人登堂的礼节,那种君子坦荡的风度,是可以让我们现在借鉴的。
  三顾茅庐
  教学要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领悟文中比喻的妙处。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能力目标:通过神态、语言体会人物性格,并用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电视上曾放过好几次《三国演义》。前不久,还重播了一次。有哪位同学看过?(生举手)。那么,你们一定知道刘备其人了。刘备的军师是谁呢?(诸葛亮)。诸葛亮本是一名隐士,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师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2、板书课题: 7、三顾茅庐
  3、齐读课题,查字典理解“顾”“茅庐”
  4、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听后讨论课题疑问。
  2、自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
  3、交流自读,师生评议。
  三、精读顾前,感悟体会
  1、过渡: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课文重点写了哪一次?(第三次)。前两次课文只是一句话带过,这就叫略写。不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了解刘备前两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他的结拜兄弟张飞不乐意了,刘备又是怎么说的呢?请学习小组分角色练习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2、生合作朗读,师巡回指导。
  3、反馈朗读,学生评价。
  通过“嚷”“只要”等词体会张飞鲁莽、轻率的人物性格。
  通过“生气”,“一点儿”等词本会刘备对贤才的渴求。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表人物神态、语言的重点词进行体会。
  4、全班分角色读,再次感悟
  师读旁白,男生读张飞的话,女生读刘备的话。
  四、自学生字,完成作业。
  1、过渡:那么第三次刘备访到诸葛亮了没有?在《三国演义》中,这也是第三十八回才提到,所以——且听下回分解。我们先来自学一下本课的生字词。
  2、分小组自学后,释疑。
  3、完成书上描红,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通过字词的品味感知人物特点,学会简单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能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情感目标:体会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初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激起阅读原著的兴趣。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默写本课的词语,交换批改。
  2、请一同学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导入新课。
  二、赏析顾中,迁移练习。
  1、自读思考,学作记号。
  要求: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刘备如何动作的词,句用圆点点出。
  反复朗读、品味、感悟。
  2、交流描写景物的句子。
  找出句中的比喻句,讨论体会。适时点出: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进一步体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3、迁移练习
  以学校的后花园为例,用“来到……只见……”写一写那里的景色,写后交流。
  4、交流表刘备动作的词和句。
  从字里行间读懂刘备的求贤心诚,求贤若渴的情。
  三、略读顾后,品味妙喻。
  1、过渡:第三次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刘备真是高兴啊!请快速读第四、五自然段,看看刘备的感受。
  2、体会两句比喻,更深一层地理解刘备的得贤之喜。
  四、练习复述,积累内化
  1、请同学们按照顾前——顾中——顾后这一顺序自由练习复述
  2、请个别同学复述
  五、总结升化,延伸课外
  1、刘备如此辛苦地求贤,三顾其茅庐,我们从这个小故事中也有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生讨论后回答)
  2、是啊,正因为诸葛亮是个旷世奇才,所以刘备才对他苦苦追求。孔明先生也没有辜负刘玄德的厚爱,用他的智慧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三国演义》中提到的就有诸葛亮火烧新野、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用智激周瑜、用奇谋孔明借箭、诸葛亮智取汉中、诸葛亮智取三城、孔明挥泪斩马谡、武侯弹琴退仲达,孔明一气、二气、三气周公瑾,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欲知详情,请一定要看一看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
  6 但愿人长久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一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6 但愿人长久) 二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 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三 诗歌诵读比赛 1 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 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 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 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四 作业背诵>,并描红。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一 复习 1 指名背诵> 2 学生齐背> 二 细读课文 1 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 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 师生一起背诵> (4)再读第5自然段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 总结课文 1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四 作业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 6 但愿人长久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练习2
  教学要求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特别是三拼音节的认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直呼音节的能力。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提高运用工具书的能力。
  3、变换句式,将“被”字句改成“把”字句,寻找出规律。
  4、熟记8条成语。
  5、朗读、背诵5条歇后语。
  6、观察四幅图,以“奶奶心里照样甜”为题编故事,训练学生仔细地观察,把重点内容说具体。
  第一课时
  一、明确学习内容。
  1、今天我们一起来完成练习2的一至三题
  2、板书:练习2
  二、自学
  1、审题。
  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练习
  学生四人为一学习小组,讨论、练习。教师巡视。
  三、交流检查。
  第一题:
  1、齐读拼音短语。
  2、让学生画出三拼音节,及时订正。
  3、复习三拼音节的直呼方法:声介轻短韵母长。
  4、“开火车”读三拼音节,再集体齐读。
  第二题:
  1、齐读词语。
  2、学生汇报自己的选择结果,注意纠正汇报中的一些错误。
  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选择义项的方法。
  (1)回忆词义;
  (2)读清带点的字的字意;
  (3)放入词中辨别正误;
  (4)确认后在所选义项的序号上画“√”。
  第三题:
  1、出示学生完成的练习
  2、学生评议,说明理由。
  3、学生谈谈完成了这一条练习,学习到了什么语文知识。
  4、小结:改写时要与原句意思一样,词的个数也一样,只是词序有了变化,“被”字换成了“把”。
  5、练习:把下面的“把”字句换成“被”字句。
  (1)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2)磁铁把水底的图钉一下子吸了上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复习
  背诵学过的成语
  2、指导
  (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朗读练习。
  (3)学生分组讨论成语的意思。
  (4)集体讨论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自由地读,边读边思考如何记忆。
  (2)同座的同学互相练背,交流记忆方法。
  (3)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学生说说练习的要求是什么。
  2、指导。
  (1)让学生自读5条歇后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要求读准读通。
  (2)指名是试读,正音。
  (3)教师告诉学生这是歇后语,教师范读,学生观察。
  (4)讨论,总结:歇后语分两部分,前部分像谜面,后部分像谜底。
  (5)小组交流歇后语的意思
  (6)讨论结果,教师适当指导。
  “竹篮打水——一场空”白白地做了,没有一点收获。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比喻心神不定。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形容非常清楚、明白。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比喻什么都不懂。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按好心”讲心怀恶意,但假装关心。
  (7)集体齐读。
  3、练习。
  (1)给学生充分时间自由练读。
  (2)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桌互背。
  第三课时
  教学第六题
  一、审题
  1、揭示口语交际的话题:奶奶心里照样甜
  2、学生说说题目的要求。
  二、指导
  1、出示四幅图,学生观察边思考: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中的人物是谁?为什么奶奶心里照样甜?
  2、讨论交流,理清故事梗概。
  小红给奶奶买冰棒,跑到家里冰棒全都化了。奶奶虽然没有吃到冰棒,可是心里还是非常高兴。
  3、观察图画,展开合理的想象,指导说话。
  (1)图1
  ①观察画面:图上有谁?她在干什么?图上还有什么?
  ②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小红为什么跑?方便袋里装着什么?她为什么会满头大汗?
  ③将观察和想象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教师相机板书。(要以鼓励为主。)
  (1) 图二
  ①观察画面:图上画了谁和谁?她们在干什么?图上还画了什么?②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奶奶坐在院里干什么?为什么给小红扇风?她会说什么?小红将方便袋送到奶奶面前会说什么?
  ③学生说说图二的内容,教师相机板书有关词语。
  (3)小结学习方法 出示:仔细观察
  合理想象
  练习说话
  (4)同法学生自己学习图三与图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自由练说。再按图的顺序汇报交流。
  4、指导学生把四幅图连起来说一说。
  三练习
  1、学生自练说话。
  2、小组内相互练说,要求说出对方的优缺点。
  3、学生编故事练说。
  教后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16 04:46 , Processed in 0.075972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