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9|回复: 0

[语文上册] 北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说课稿 黄河象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5 11: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师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黄河象》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是第三单元第二课。文章分三大部分,叙述思路清晰,分别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不仅增长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探索的兴趣。同时,描写生动形象,用词准确,可以进行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的能力的培养。
  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实践,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好地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和程序,学生能通过预习基本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为课堂上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但由于学生受家庭条件限制,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大部分学生还落实不到位。对课文内容质疑,从众多问题中提炼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指导。
  设计理念
  以“学线”为主线,以“问题线”为核心,整节课教师预设一个关键问题,教学过程中,以学定教,  “五环节”即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假设猜想,评价结果,检验结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心理动机去探索,给出明确问题引导定向探究,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引领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去亲历,去发现,去探究,去完善他们自己的知识建构,发展思维。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合作者,而且服务于探究,起到指导、调控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者。多欣赏、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性评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在阅读、联系上下文的过程中,理解科学家逆推的方法。领会作者用词准确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大象化石,了解挖掘经过的基础上,大胆推测探索化石的来历。(2)体验探究过程,掌握方法。在把自编故事与课文故事对比赏评中,探究科学假想的方法,感受想象合理﹑严密,描写生动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的精神,及创新、想像的能力。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现实情况,展开想像,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大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上课开始,出示黄河象化石的图片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永远有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他们对此会议论纷纷,此时,向学生介绍有关黄河象的故事。然后,改变文章叙述顺序,从出土时情况即文章最后一段入手,使学生头脑中建立大象“脚踩石头、斜斜插入土里”的形象;然后在图文对照,学习第一部分,了解大象化石出土时保存完整,大到三米多长的象牙,小到只有三四厘米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因为这些都是科学家假想的依据,只有学生对“因”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对“果”(即逆推方法)有准确的理解,理解由已知求未知,从结果推原因的追溯性的逻辑推理方法,才能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提升,思维得到培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化石形象之后,话锋一转,“如此庞大、完整的黄河象化石形成于远古时代,其来历已无从考证,但它的来历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科学家也进行了假想,大家是否有兴趣像科学家那样进行一下猜测呢?”
  二、资料背景交流,为探究做好铺垫。
  像科学家那样猜测,可成为激励学生探索动机的因素。但是,只有当学生对化石的概念及化石形成必需的客观条件有所了解,才能比较科学的进行猜想。此时,教师可引导:“要想进行科学的假想,首先要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下面交流一下好吗?”在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也可为学生展示教师所准备材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环节:初步探索,形成假设。
  在学生大胆展示自己探索结果时,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创新、想像给予欣赏、鼓励,使学生品尝探索后的愉悦。但由于学生的思维特点,他们的猜测中会存在诸多的或零碎、或片面、甚至错误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生生评价指出其问题所在,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二来可为下面探究科学家假想埋下伏笔,也就是说,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此次探究,是服务于突破难点的,所以,时间不能过长,控制在八分钟左右。学生此次探索活动热情高涨,发言踊跃,那么教师要做好调控,可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的形式,这样可给更多学生发言机会,以免出现“不吐不快”的情况。也可使学生取长补短。在学生自由探究的同时,大屏幕自始始至终展示有关黄河象的现实材料,为学生大胆猜测做好依据,以免出现偏差。
  此时,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读书,自己感知化石特点,自己分析、思考、推断,自编故事,通过自己亲历、实践,体验科学家假想的过程。头脑中也有了对“科学假想”的浅认知。
  第四环节: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当学生发现自己所编故事中存在不完善之处时,会更加引起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再把握时机的来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家的假想:“看来,同学们具备了科学家大胆探索的精神,但还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家的假想,来体会他假想的科学之处!”在给出学生任务后,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阅读,因为这是探究新知识的起点,让学生在书上勾勾画画,留下自己思考的足迹,让文字在头脑中逐渐清晰明朗起来,学生自己探索、思考、辩析,为下一个环节的分析、比较奠定基础。
  有了自己猜测的经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容易一些。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中,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化,完成既定的探究目标。但是,学生思维会存在局限性,那么,于学生思维阻塞处,巧妙点拨,发挥主导作用。预设如下:
  (1)学生头脑中有“化石保存完整、斜入土中”这一整体印象,因而他们会首先关注大象失足落水及时间流逝形成化石这一直接说明化石形成的原因,而忽略落水前那些相关的铺垫性的因素,此时,教师引导:“大象为什么会去水边?”因为学生已经对这个故事很熟悉了,马上会与上文联系起来,它是去喝水了,喝水是因为天太热了,教师边引导边出示下面的线性图:
  (热)→(渴)→(喝)→(陷)→(腐烂)→(演变)
  通过此过程,学生对科学家的假想故事有了一个完整的、连贯的认识。同时,学生也能感受出天气炎热的程度及老象落水时的紧张的情景,因此,会加深对“炙烤、呆立不动、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这些词语的理解,此时再指导朗读会事半功倍。
  (2)对老象落水一刹那的细节只是浅层次的了解。教师可出示老象出土时的图片,诱发对“脚踩石头、斜斜插入土里”的形象的回顾,通过图文、上下文联系来理解科学家假想的合理之处便水到渠成了。
  在这部分的活动中,把握以文为本、以学定教。同时,注重对朗读的指导,如:黄河象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的情景读得缓慢,突出“扑踏扑踏”“走”“疲劳”“干渴”“有气无力”等词语。当它看到小河时应读得高昂些,突出“小河”“高兴”“跑”等词语,和前面的“干渴”“疲劳”形成对照。而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以紧张的语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学生的这次探究,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把探索的机会给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联系、讨论、归纳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语言文字的分析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15 01:40 , Processed in 0.088898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