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38|回复: 2

[历史故事] 文坛武将萧克:拿枪的手写出文学巨著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2 17: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昌起义是将军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一步
  在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的三楼陈列大厅里,陈列着104位起义指挥者、参与者的照片,萧克将军就在其中。当时,萧克年仅20岁,是叶挺率领的第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一团二营三连指导员。
  1927年4月到7月,蒋介石在上海、许克祥在长沙、汪精卫在武汉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进步人士。就在这血雨腥风和白色恐怖的危急关头,时为叶挺“铁军”一名光荣战士的萧克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道路。
  7月上旬,萧克随部队从武昌乘船到九江。这时,九江里里外外驻满了军队。作为下级军官,萧克并不清楚其时国民党上层发生了变化,但也感到形势严峻。在离开九江前,打着绑腿、军容严整的叶挺师长来萧克所在团里训话。他没带卫兵,只有一个马夫牵了匹马跟在他身后。叶挺要求部队要继续执行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坚持革命。他说,我们很快就要出发,铁军是有光荣传统的,要发扬传统,遵守纪律,爱护百姓。叶挺的发言,萧克记得很清楚,很受鼓舞。后来萧克才听说,此时,党中央已经在九江开会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7月下旬,萧克随部队到达南昌,部队进城后驻扎在城南松柏巷靠近老城墙的地方休整。31日下午,萧克接到上级通知,要连以上党员干部上街侦察地形。晚饭后,萧克等人假装逛街,将附近天主教堂和匡庐中学里归附汪精卫的第6军57团敌营房的情况侦察得一清二楚。那晚心情十分兴奋的萧克和同伴们都没有睡觉。8月1日凌晨2点,起义的战斗打响了。萧克所在二营的任务是攻打匡庐中学的敌军。由于战斗前已将敌人情况摸清楚,萧克等战士很快用火力将突围的敌人压得无法动弹,敌人撑不住,仓皇爬上城墙,企图逃跑。可城墙上早已布置了工人纠察队和公安局的警士,敌人只好又退回原地。天快亮时,一个营的敌人缴枪投降。
  参加南昌起义,是萧克走上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道路的重要一步。然而,萧克弃文投武最初的出发点却是报家仇。1907年7月14日,萧克出生于湖南省嘉禾县小街田村,家里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及一个妹妹。嘉禾地处湘南,名为禾仓,实际是穷乡僻壤。萧克家里有点田地,但多数年份还是要买两三个月的口粮,生活颇为艰难。从萧克记事起,就看到父母、大哥为生计而辛劳、发愁。虽然家境贫寒,但在亲友的资助下,萧克还是读了十几年书。萧克的大哥性格刚烈,得罪了当地大地主萧仁秋,为家里带来祸事。1922年,地方官兵先后4次来萧家敲诈勒索,家中财物被劫掠一空,萧克也无法继续上学了。次年春,由于萧仁秋的陷害,萧克的大哥被团防局抓走,当天就被杀害。兄长死于非命,致使喜爱文学的萧克产生投武报仇的念头。
  是年初秋,萧克考上了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中等学校学历的嘉禾甲等师范简习所。由于一心想报兄仇,萧克对军事方面的书籍特别感兴趣,他买了许多古代及当代兵书,边看边揣摩用兵打仗之法。这期间,萧克还读了许多有关辛亥革命的书,其中某些书他竟能整段整段地背下来。经过一些革命思想的陶冶,最初仅抱着报家仇而学军事的萧克也初步懂得军事斗争是打倒列强扫除军阀的重要途径。
  1926年2月,萧克辞别家乡,远赴广州考上了中央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第二期,正式走进军事天地。7月份,他毕业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宪兵团当中士班长。其时,北伐战争已经开始,但萧克所在的宪兵团被安排留守广州。一心想加入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上战场的萧克以请假回家为名离开宪兵团。由于一时找不到叶挺独立团,10月中旬萧克在长沙的补充第五团辎重队当兵器员。次年3月,萧克终于辗转来到十一军二十四师,被分配到七十一团三连当政治指导员,从此成为“铁军”一名成员。北伐途经河南汝南,萧克有生以来第一次经历实战。虽然炮弹轰鸣声不绝于耳,但萧克一点都不害怕,他协助连长指挥作战,一次一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从书中学到的军事知识终于有了实地演练的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364
发表于 2016-8-12 18: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昌起义后,萧克随部队转往广东,在广东揭阳汤坑和海陆丰地区,起义部队接连遭到数倍于己的敌军埋伏,损失惨重。殊死战斗了数天后,萧克的连队只剩下二十多人,最后还被打散了。无奈之下,萧克只好转移到湖南老家,回乡组织发展基层支部。1928年1月,萧克任宜章县游击队长并参加了湘南暴动。
  在参加湘南暴动的部队中,萧克是第一个率部与毛泽东会师的。1968年“五一”节,萧克在天安门城楼见到了毛泽东。不曾料到,毛泽东回忆起了与萧克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他紧紧握住萧克的手说:“我们是在龙溪洞见面的,那时候,你们有多少人?多少枪?”萧克回答说:“男女老少加在一起,有五六百人,六七十条枪,三百多杆梭镖。”毛泽东听后感慨地点头说:“揭竿而起!揭竿而起!”
  大革命时期,萧克就曾读过毛泽东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其中揭示的真理深深折服。与毛泽东见面后,毛泽东那轩昂的气度、敏捷的谈吐,都让萧克觉得无比钦佩。而年轻有为的萧克也给毛泽东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长征时期,萧克在一次战斗中负了伤,躺在担架上,毛泽东看到后马上脱下自己的大衣轻轻盖在萧克的身上,深情地对医护人员说,一定要尽快医治好我们的“白袍小将”。
  萧克率部上井冈山编入红军第四军,先后任连长、营长、营党代表、第一纵队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他还亲身经历了朱毛在井冈山的会师。萧克第一次见到仰慕已久的朱德,是在宁冈砻市的龙江书院里,他激动地给朱德敬了一个军礼,而后打量着站在自己面前的朱德,年约40来岁,身体健壮,面庞黑红,神色慈祥。朱德握着萧克的手热情地说,“你的名字我早知道,你们干得好!”初次见面便如此赤诚相见,萧克对谦和的朱德好感倍增。南昌起义前,萧克并不知道朱德的名字。起义后,萧克才从行军布告中得知朱德常率第九军所属的三四个连打先锋。后来,萧克又陆续知道朱德是反袁护国军高级将领,到西欧和苏联留过学,是共产党员。这一切,都让“朱德”这个名字在萧克心中的份量越来越重。在一篇回忆朱德的《朱德之德》文章中,萧克称朱德是从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数十年间所产生出来的伟大人物之一,朱德之德,令人景仰。
  如今,南昌起义的硝烟已经在历史长空中散尽,参加过南昌起义的最后一位开国上将也走了,但将军在战火中成长的人生传奇,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回味。
  将军在文学创作上“战绩赫赫”,最值得称道的是被称为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中一部奇书的《浴血罗霄》
  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很多人都是在革命军队中才逐渐开始学习文化,进而在战争中学会战争的。在战争年代,几乎高小毕业的人就被冠以“知识分子”的名头了。在这些将帅中,能诗善书的萧克可以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儒将,正像斯诺前夫人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自传)》中所评价的那样:“像周恩来、徐向前和毛泽东一样,萧克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的再世。”  萧克对文学创作一直非常有兴趣。红军时期,萧克在湘赣根据地写过白话诗、小故事等,发表在根据地的报刊上。即使在长征途中,萧克也不放过诗情勃发的时刻,硝烟尚未散尽,他就在山头简陋的指挥所挥毫赋诗了。一个久历戎马的人,从事文学创作,似不可思议,但萧克说:“我从来没有把这件事(指文学创作)看得那么神秘。”1985年底,萧克从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的职位上退下来时,曾作诗自叹:“既感事太多,尤叹时间少。虽老不知疲,愈老愈难了。”这“难了”之事,指的便是将军一生所喜爱的文学创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356
发表于 2016-8-12 18: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萧克在文学创作上的赫赫“战绩”,最值得称道的便是那本被著名作家夏衍称为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中一部奇书的《浴血罗霄》。1988年建军节前夕,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之中的《浴血罗霄》,终于在跨越半个世纪之际出版了;作者萧克也从一个30岁的中青年,成为81岁的老人,其中的酸甜苦辣和个中的滋味是外人所难以体会得到的。
  萧克创作《浴血罗霄》的背景,要从一本苏联小说《铁流》说起。西安事变后,萧克读完苏联小说《铁流》,书中讲述的俄国工农武装队伍的故事及塑造的红军指战员的英雄形象,都让他激动不已。萧克想到,中国革命战争的规模比俄国大,时间比俄国长,影响也比他们深远,应该写出中国的《铁流》。经过构思,他决定以罗霄山脉一支红军游击队伍成长的历程为故事主线,以此展现中国革命力量的兴起。
  创作过程非常艰苦。资料缺乏,萧克就凭着自己的记忆;没有草稿纸,就用办公纸、书信纸,颜色不一,大小不等。不久,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萧克是平(北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公务繁重的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写作。
  有一天晚上,萧克正写得投入,爱人蹇先佛来了。那时他们住地相距十几里山路,十天半月见一次面还得翻山越岭。她一进门便急切地说:“孩子生病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寄养在湖南老乡家死于日寇细菌战,这第二个孩子刚满周岁,就寄养在几百里远的晋察冀军区驻地。心急如焚的蹇先佛大喊了两遍,萧克竟没有注意到,蹇先佛气得扭头就走。直到几天后,萧克到蹇先佛的住地,才知道这件事。萧克脸上惊讶的样子,让蹇先佛哭笑不得。
  从1937年5月动笔到1939年10月完稿,萧克写出了长达40万字的小说初稿,书名暂定为《罗霄军》。在随后的四五年中,他先后作了三次大修改,多次小修改。解放战争爆发后,蹇先佛带着书稿和孩子,和一批干部从延安转华北。在河北滦平附近一个部队驻地休息时,第二天起床发现装书稿的皮包不见了,当地驻军上下都发动起来帮蹇先佛找皮包,可找了一天都找不到。谁知到了晚上,这个皮包又不知不觉地出现在驻地的一个汽油桶上。
  让萧克和蹇先佛想不到的是,千方百计保存下来的小说手稿会给他们带来横祸。1958年“反教条主义”运动中,萧克那尘封了21年的书稿成了批判他的材料。为取得批判的效果,小说稿被打印出来,还附上“供批判用”的字样。打字员从头到尾打得一清二楚,装订成三册“内部”传看,萧克这个被批判者也“享受”了一套。得到这个“善本”,当时他心里真是高兴,就把原来的草稿扔进火炉了。“文革”时,萧克和他的小说又一次在劫难逃。造反派以路线斗争的新观点批判他和小说。为批判萧克,造反派又将书稿拿去油印了数百册。所以,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全国唯一一本还没正式出版就被油印了两次的小说。
  1991年3月,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通知84岁高龄的萧克,《浴血罗霄》荣获1984—1988年度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这是对作者本人及作品本身的肯定,也是对这部小说成书的奇特经历的褒扬。之后,经夏衍等介绍,萧克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离休以后,萧克致力于军事学、党史、军史、战史的研究,笔耕不辍,除主编《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萧克诗稿》、百卷巨著《中华文化通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等书籍,还出版了《萧克回忆录》、《朱毛红军侧记》等作品,并被复旦大学人文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我早已经把江西看作是我的第二故乡了。”
  1958年,全军开展“反教条主义”运动,军内高层揪出了一个以萧克为主的“反党集团”,萧克被调任农垦部副部长。1968年1月,解放军“支左小组”进入农垦部开展“大清查”,萧克再次被隔离审查,已过花甲之年的他在1969年12月被安排到江西永修的“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和再审查”。永修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萧克要自己动手砍柴、烧饭。由于山里的冬天特别潮湿阴冷,刺骨的寒风从墙缝里往里钻,冷得  “我早已经把江西看作是我的第二故乡了。”每当谈起江西,萧克总是感慨万千。他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我对江西有着难以割舍的特殊感情。我最早参加战争(北伐战争)是在江西,参加八一起义是在江西,在井冈山时期跟着朱德、毛泽东打游击还是在江西,湘赣时期我指挥红军游击兵团作战的主要地方还是在江西……可以说,在我此生的革命历程中,江西是我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和一名军事指挥员的起点。江西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让我留恋,江西的父老乡亲多少年来总在我的梦中萦绕。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我一想到江西,便会从心底涌起一股乡土般的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12 06:06 , Processed in 0.046633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