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2|回复: 2

[诗歌鉴赏] 叶嘉莹:唐代的小孩子是从小就学习吟诗的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2 17: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叶嘉莹:唐代的小孩子是从小就学习吟诗的
       
          时下《声律启蒙》在妈妈圈悄然流行。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叶嘉莹先生幼承庭训,近些年来也一再提倡,想要在中小学和幼儿园里开设一个“古诗唱游”科目。
       
          听叶先生讲诗词格律的由来,了解中国语言的特点,诗词格律的自然形成过程,以及吟诵与写诗彼此之间的自然促发,会更圆融地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从《诗经》到唐诗
       
          现存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当然是《诗经》。《诗经》里的句子,短到两个字的,长到九个字的,参差错落,不过大体上是四个字一句。这四个字一句不是外在加上去的一个法则,而是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发音生理自然形成的一个现象。
       
          汉字是单音独体的,我们中国人说“花”,一个声音,很单调;英文说“flowers”,就有很多的音节。所以中国的诗很注意它的“rhythm”,它的音节。在汉语这种单音独体的语言之中,要形成一个音节,一个字当然不成,所以是两个字两个字才有优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它才有一个节奏,你念诵起来,吟唱起来才有一个顿挫。所以这就是我们中国最早形成的一个自然而然的音律和节奏。可是你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那就太没有变化、太单调了,所以后来就有五言的出现。
       
          五言诗的出现有种种的原因,一方面就是因为两个字两个字的节奏太单调了,还有就是在西汉武帝的时候,成立了一个管音乐的官署,就是“乐府”,来采取民间的歌谣,而很多民间歌谣有五个字一句的。而且此时少数民族的胡乐作为“新声”也传进来了,所以这些乐府诗就结合了外来的一些音乐的节奏。五个字一句的停顿就比四言诗多了些变化,它可以是二、三的停顿,也可以似乎二、二、一的停顿,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有一个停顿的变化。
       
          从汉朝开始,五言诗流行起来,这在诗歌体裁的发展上是一件大事。你想,《诗经》的四言体裁没有被广大的后代诗人所继承,《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也没有被后来的广大诗人所继承,从唐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人们写诗主要用什么体裁?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356
发表于 2016-8-12 18: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诗的四声和平仄
       
          如果我们写诗时只管内容不注意声音的协调,诵读起来就不好听,比如我说“溪西鸡齐啼”,意思是说溪水西边的鸡都一齐啼叫起来。但由于它用的都是同声同韵的字,读起来像绕口令一样,都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因此我们中国的格律诗在声调上注重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搭配,通过声调的交替变化形成诵读时的声音之美。
       
          古诗虽没有平仄的规定,但往往有一种自然形成的“天籁”之美。如《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五个字都是平声,同一个调子一直延长下去,这在格律诗里是不允许的。然而正是这种单调的声音,与行人越走越远一去不回的内容结合起来,就自然产生了一种令人感动的力量。
       
          这是天籁,不是用人工技巧能够做到的,对作者来说可遇不可求。所以有人说,古诗其实比格律诗更难写,因为它那种自然的声音之美没有一个人工的规律可循,所以更难掌握。
       
          对汉语四声的认识,始于南北朝的齐梁时代,而齐梁时代之所以能够产生对我们自己语言特色的这种反省,又是由于佛经梵文影响的结果。这种反省很快就影响到了诗歌。因为人们发现,一句诗如果所有的字都是平声或者都是仄声,读起来是很不好听的,一定要平仄间隔才好听。所以从齐梁开始,诗歌逐渐就走向了格律化,到初唐就形成了“近体诗”。
       
          所谓近体,是相对古体而言。古体诗不讲究平仄也不讲究对偶,近体诗讲究平仄和对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806
发表于 2016-8-12 20: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诗的对偶
       
          对偶,其实也是由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质而形成的。英文单词长短不齐很难对起来,而中国文字单音独体,天生来就适合对偶。《易经》的“乾卦”说:“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那时候的作者还没有后来这种对语言文字的反省,它是自然而然就对上的。
       
          而到了六朝的时候,对偶就成了很多诗人自觉的追求,像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从头到尾都是对偶,虽然还不是格律诗,但与汉代那些质朴的古诗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了。
       
          律诗的平仄当然有它的规律,但也不是完全死板的,有的地方平仄可以通用,有的地方就不可以。另外还有所谓“拗句”,有的地方可以“拗”,有的地方不可以“拗”,有的地方“拗”了可以“救”。
       
          于是有人就说,格律诗变化这么多,太伤脑筋,学作诗不是太难了吗?其实只要通过吟诵把握了它的基本规律就一点儿也不难。
       
          吟诵传统
       
          我教诗教了这么多年,好的诗我一看就有感觉,像杜甫的《秋兴八首》,像李太白的长篇歌行,我一看就不由自主地想要大声吟咏。清朝有名的诗人范伯子曾经说过两句话,说你作诗的时候,要“字从音出,字从韵出”,就是说你要吟诵得很熟,你的文字是跟着声音出来的。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杜甫的诗为什么写得这么好?那完全得之于他吟诵的功夫。杜甫写完了诗是配合着声音去修改的,他自己就说过,“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十二首》)
       
          杜甫曾到长安郊外的山林别墅去拜访一位退休的何将军,晚间住在将军的别墅里。杜甫对此写过一首诗说:“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它说何将军不是只喜欢打仗,他家里的小孩子都在学诗。他说晚饭时我们喝了一些酒,到夜里酒醒的时候,就听见何将军家的小孩子在吟诗,一直吟到半夜。所以你看,不只是诗人吟诗,唐代的小孩子也是从小就学习吟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16 11:11 , Processed in 0.079379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