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7|回复: 4

[电影推荐] 新中国儿童电影六十年的文化年轮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2 17: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2606_4c5b682fd251204.jpg

182606_4c5b682fd251204.jpg

《祖国的花朵》(1955年)剧照

182613_4c5b682fd6f0304.jpg

182613_4c5b682fd6f0304.jpg

182625_4c5b682fd828f04.jpg

182625_4c5b682fd828f04.jpg

  《两个小八路》(1978年)海报

182632_4c5b682fd965804.jpg

182632_4c5b682fd965804.jpg

  《一个都不能少》(1998年)剧照
  儿童电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说起来热血沸腾,有人则干脆否认它的存在。或许,就在这种尴尬的境地中新中国儿童电影走过了60年,它以自己若隐若现的方式提醒着自己坚强的存在。回顾这些年来儿童电影的发展,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就如有人说的,中国儿童电影60年来的最大收获就是知道让儿童的脸由硬变软,变回孩子本来灿烂而天真的面容。——编者
  儿童与电影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缘性。正如匈牙利电影理论家依芙特·皮洛所言,有些概念和体验,儿童完全可以通过非语词手段予以表达;至于电影,就像儿童思维,也能使话语无法全面把握的内容跃然于银幕之上。儿童思维与电影手段的相互契合,既是儿童电影不同于其他题材(或类型)电影的本质规定性,也是具体评价儿童影片成败得失的主要标准之一。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1953年上映的第一部新中国出品的儿童影片《为孩子们祝福》开始,儿童电影在生产与传播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在创作观念、接受效果、市场拓展等方面不断受到来自各个阶层的观众群体的质疑和反思。
  政治化、成人化、训育化的儿童电影观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3年至1979年间,儿童电影主要以战争年代的苏区、战地与和平年代的学校、工矿为故事发生的场景,并在这种相对写实、不无政治色彩的电影空间里,展开了中国儿童电影针对新中国儿童必须经历锻炼成长、即将承担国家重任的电影想象。在此过程中,新中国拍摄的大多数儿童电影直接将儿童推向民族的解放和独立与国家的生产和建设空间,把成人作为儿童的模范,或使儿童逐渐以成人自居,很大程度上抹去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心理特点与言行差异,成为这一时期政治意识形态的又一种电影附注。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种政治化、成人化、训育化的儿童电影观念,不仅在当时阻碍了儿童电影的发展,而且深刻地制约着1979年以来至今的中国儿童电影创作。
  正因为如此,从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前30年的儿童电影实践,其中的许多作品如《为孩子们祝福》、《青春的园地》、《皮包》、《阿福寻宝记》、《大跃进中的小主人》、《人小志大》、《暑假的礼物》、《兄妹探宝》、《小足球队》、《阿勇》、《小将》、《阿夏河的秘密》等,均因无法获得观众的喜爱而很快便被观众遗忘;《接班人》、《父子俩》等影片,因政策变化太快或图解政策过甚,拍成后在当时就未获得发行机会。这些影片大多为响应“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及“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等政治运动或全民动员而创作,把儿童的生存空间呈现为一些毫无童趣、缺乏生机的所在,把儿童的心理想当然地处理成迎合时政、大而无当的普泛概念,既无必需的儿童思维,也无相应的电影手段,其面目之枯燥乏味,由此可见一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356
发表于 2016-8-12 18: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色经典儿童影片的诞生
  当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样出现了一批相当优秀或影响巨大的儿童电影作品,成为当时以至当今中国儿童电影中过目不忘的、脍炙人口的经典。包括《鸡毛信》、《祖国的花朵》、《风筝》、《红孩子》、《宝葫芦的秘密》、《小兵张嘎》、《小铃铛》、《闪闪的红星》等在内的新中国儿童影片,在意识形态与国家权力意志许可的范围内,不仅以场景的拓展推动了空间的电影想象,而且以童心的还原充实了想象的电影空间,为儿童思维与电影手段的相互契合寻找到了一条较为有效的发展路径。其中,海娃、嘎子、潘冬子等银幕形象深入人心,《让我们荡起双桨》、《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电影歌曲余音绕梁。特别是影片《小兵张嘎》,在儿童思维与电影手段的相互契合方面,达到了超越时代的思想水平和艺术高度。据有关材料显示,迄今为止,《小兵张嘎》仍是中国观众公认的印象最深也最为喜爱的国产儿童影片。
  跟同时期其他儿童影片相比,这些优秀的儿童影片均以场景的拓展推动了空间的电影想象,并以童心的还原充实了想象的电影空间,不仅让儿童斗争、生活与学习、游乐的空间真正地归他们所有,而且将这些特定的电影空间表达为一个专属于中国儿童的、较能信服且令人向往的生长空间。这些影片之所以能够发挥老少皆宜、雅俗共赏、长久不衰的宣传教育功能和游戏娱乐效果,其内在的原因主要在此。
  在影片《鸡毛信》里,蔡元元普普通通的外形和朴实生动的表演,跟石挥平直亲切的导演风格与华北山村自然粗犷的景象融为一体,给观众带来了不可多得的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同样,在影片《小兵张嘎》导演崔嵬的观念中,嘎子和胖墩的扮演者安吉斯、吴克勤等,都是一些在银幕上“生活”而不是在银幕上“表演”的孩子。而在摄影师聂晶的镜头里,纯朴、浑厚而又刚劲的影像基调以及潇洒自如、独具特色的长镜头运用,都是为了展现出令人信服的战争氛围与人物关系,将小嘎子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儿童形象。
  跟以和平年代的学校、工矿作为故事发生场景的儿童电影相比,以战争年代的苏区、战地为场景的儿童影片,在电影空间的拓展上确实具备明显的优势。《鸡毛信》和《小兵张嘎》如此,《红孩子》和《闪闪的红星》也不例外。尽管由于文化大革命,《闪闪的红星》里的电影空间(中央苏区)已被政治话语中对“红色政权”的单一想象基本同质化和符号化,小英雄潘冬子也从外形到气质均被塑造成一个近乎完美而又扁平的“党的孩子”,但在编导者的努力之下,观众仍能从游击队和革命群众的生活与战斗场景中,感受到“文革”期间难以从银幕上体会得到的江南风光;潘冬子的沉着机智、刚强勇敢,跟巍巍青山、茫茫林海和小小竹排形成同构,使影片笼罩着一种儿童电影中不太常见的传奇色彩和浪漫激情。
  当然,在《祖国的花朵》、《风筝》、《宝葫芦的秘密》和《小铃铛》等以学习、劳动为主题的儿童影片里,也可看出创作者拓展场景与还原童心的努力。《祖国的花朵》将首都北京的北京小学、中山公园、北海湖面及其美丽的白塔一一搬上银幕,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美好体验,并通过这种特定的空间设置与风光呈现,将儿童的未来与首都的魅力和国家的远景联系在一起,体现出新中国儿童电影一以贯之的精神文化特质。《风筝》更是采取这一时期其他题材影片基本不可能采取的中外合拍方式,通过一只风筝,串连起中国北京与法国巴黎这两个独特的电影空间。尽管新中国电影的故事场景如此溢出国门,同样是为了表现中法友谊的宏大的时代主题,但这种对于不同空间的电影想象,确实为新中国打开了难得的电影想象空间,中法儿童的对话与中法文化的沟通,绝对是此前中国电影无法涉足的新鲜领域。同样,《宝葫芦的秘密》和《小铃铛》等儿童影片,通过童话结构与梦境叙事,将儿童电影的场景转换成完全虚构的、想象的电影空间,作为一种更加符合儿童思维与电影手段的儿童电影实践,两部影片的经典品质已由观众的口碑和此后的重拍得到证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806
发表于 2016-8-12 20: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艰难地走向还原童心
  1979年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运动与观念更新热潮,特别是在西方现代电影观念及其儿童电影、战争电影与家庭伦理电影的影响下,新一代中国电影创作者也在努力突破此前的政治化、成人化、训育化的儿童电影观念。在进一步拓展场景、还原童心的过程中,将空间的电影想象与想象的电影空间有机地整合在具体的儿童影片创作实践之中,企图以此重建中国儿童电影的精神文化品质。
  1980年前后,以战争年代的苏区、战地为场景的儿童影片,如《火娃》、《两个小八路》、《报童》、《白龙马》、《苏小三》等,并未超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般儿童影片的基本观念和主要模式。但在《鹿鸣翠谷》、《妈妈,你在哪里》和《扶我上战马的人》等影片中,已经可以感受到电影空间拓展与儿童心理还原的新趋势,战争题材的儿童电影开始笼罩着一种悲剧的气氛与怀旧的情感。这样的审美体验,此前新中国的儿童电影不敢尝试也从未出现。
  在《鹿鸣翠谷》里,15岁的东北抗联小战士铁子在烈士的尸体旁悲痛地背起幸存的婴儿小石头,踏上了寻找部队的漫漫长途。在长白山的深谷密林中,孩子们风餐露宿,并与梅花鹿结下了友情。影片最后,铁子中弹倒在红松林里,梅花鹿引领孩子们找到铁子,返回了驻地。梅花鹿的长鸣之声,回荡在青山翠谷之间。翠谷、鹿鸣,与战争、孩子,构成一个颇有意味并感人至深的电影空间,在观众中激发出强烈的和平渴望与深切的人性呼唤。《扶我上战马的人》则在中国儿童电影中较早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并以时空倒转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彭德怀在战争年代的生活琐事及其对“我”的深刻影响。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即跟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儿童电影的宏大的空间想象,终于在这样颇具个人化的怀旧色彩的儿童影片中逐渐消解,并为儿童电影创造了一个更加丰富、具体也更加多元的想象的电影空间。此后,《少年彭德怀》、《孙文少年行》、《童年在瑞金》、《二小放牛郎》、《战争童谣》、《童年的风筝》、《少年英雄》等影片,均在悲剧气氛与怀旧情感的层面上进行着充满个性的探索。
  新时期战争题材儿童电影在文化特质及其观念转型方面的重要成就,主要集中体现在《魔窟中的幻想》和《战争子午线》这两部影片上。《魔窟中的幻想》借取小说《红岩》与电影《烈火中永生》中小萝卜头的人物原型,更加集中而又细致地展现了小萝卜头在监狱中的生存状况及其丰富独特的精神世界。在这里,小萝卜头存身的自然空间,一辈子都是一个天井式的监狱和头顶上有限的天空,但他的心理活动是天马行空的。也就是说,想象的电影空间已经突破主人公现实生活的场景,面向无穷无尽的幻想。《魔窟中的幻想》正是这样通过空间的电影想象,创造了一个基本符合儿童思维特征的想象的电影空间。
  跟《魔窟中的幻想》相比,《战争子午线》不仅进一步增强了儿童电影的空间意识,而且在多重空间的电影想象中进一步丰富了想象的电影空间。具体而言,《战争子午线》一方面通过时空交错的电影手段探求了战争的本质与人性的深度;另一方面,又以充满颂赞激情和反思力度的宏大叙事,重建了战争片里不可或缺的国家形象与民族英雄主义。
  除了战争题材的儿童电影之外,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儿童电影中的学习和劳动题材,同样在新时期得到了新的尝试。但值得注意的是,新时期学习和劳动题材的儿童电影,不再将普通学校和工厂矿山作为主要场景,而是把电影空间拓展到除了普通学校之外的工读学校、幼儿园、家庭以及科技馆、实验室、运动场和城市的大街小巷、乡村的田垄沟渠。一度作为儿童电影主要场景的工厂矿山,由于缺少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照,已经基本退出了儿童电影的视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806
发表于 2016-8-12 20: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失足少年的品德转变、独生子女的挫折教育、天才儿童的特长培养、单亲家庭的心灵创伤、老少两代的精神交流与失学孩子的求学渴望等,已经为新时期儿童电影拓展了大量的新的场景,并使童心的还原在多样化的想象的电影空间里得到了基本的展现;儿童作为独特的个体,在年龄、性别、性格、才能以及阶层、族群等方面的显著特征,成为儿童电影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对政治化、成人化、训育化的儿童电影观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和超越。以伦理评判和情感诉求为主要目的,新时期儿童电影基本摈弃了此前的政治话语和国家担当,探讨着成人与儿童、儿童与自然、儿童与儿童之间相互对话、彼此启发的可能性。其中,尤以《泉水叮咚》、《我的九月》、《心香》、《一个都不能少》和《上学路上》等优秀影片为代表,将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电影真正推向一个观念多样、感人至深的新境界。
  在影片《泉水叮咚》里,幼儿园内外的孩子们问题不少,影片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幼教工作者的崇赞激情之中,而是让幼教工作者从孩子们身上获取力量,被孩子们的童心所感动。这样的叙事策略与情感表达,一改此前儿童电影单调的训育模式,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儿童电影的想象空间。
  跟《泉水叮咚》等儿童影片不同,《心香》的电影空间更具现实的指向、历史的质感和文化的张力。影片中,主人公京京本在北方一座城市的少年宫里学习京剧,因父母离异,不得不暂住在南方城市的外公家里。祖孙两代的内心交流,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京剧表演为媒介,将中国儿童电影的想象空间扩展到中国文化的广阔视野,颇有举重若轻的气派,也使观众得意忘言、如沐春风。
  如果说,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现实题材的儿童电影在场景选择上大多集中在城市空间,那么,《一个都不能少》和《上学路上》等影片,则将镜头对准贫困山村和西部落后地区,以失学儿童的生存状况为主要内容,并以较为写实的影像基调,直面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儿童所处的困境。这样的儿童电影,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是不可能出现的,较好地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儿童电影观念转型的成就,也显示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电影愈益丰富、深刻的文化品质。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儿童电影,也产生了一批较具科幻、魔幻和神话色彩的作品,如《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魔表》、《魔鬼发卡》、《魔画》、《疯狂的兔子》、《冬冬的故事》等,这些影片虚构的电影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少儿观众的兴趣,特别是《霹雳贝贝》和《大气层消失》等,一度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力。但跟美、日儿童电影尤其动漫电影相比,中国儿童电影创作者对空间的电影想象明显缺乏足够的创意,想象的电影空间也几乎没有吸引观众的魅力。
  中国儿童电影还在儿童期
  总的来看,从新中国成立开始迄今60年,儿童电影也经历了巨大的观念变迁,并在文化特质上从单一走向多元,这应该是中国儿童电影最大的历史性成就。但毋庸讳言,迄今为止,政治化、成人化、训育化的儿童电影观念仍然没有彻底退隐;儿童电影也往往只是作为一些创作者的“练笔之作”偶而为之,这直接导致儿童电影界缺乏具有品牌效应和票房号召力的编导与明星;没有“品牌”和“童星”支撑的中国儿童电影,无论如何也不能在市场上走远,更不能在观众中生根。
  更为重要的是,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空间的电影想象与想象的电影空间领域,在儿童思维与电影手段的契合方面,中国儿童电影仍然没有从整体上获得一种令人欣慰的跃动;过分拘泥于现实、缺乏超拔的想象、主动疏离于市场和观众等,都是中国儿童电影始终无法解开的症结。
  对于立足本土、面向全球的中国电影而言,儿童电影的突破同样任重道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174
发表于 2016-8-12 21: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儿童电影精选】
  《鸡毛信》(1954年)
  导演:石挥
  主演:舒适、蔡元元
  影片《鸡毛信》是新中国首部正面反映我国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儿童影片。父亲让12岁的海娃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遭遇鬼子,海娃急中生智,将信藏在了头羊的大尾巴下面。最终,海娃把信送到,八路军根据鸡毛信里提供的情报,炸毁了敌人的炮楼,活捉了猫眼司令。
  《祖国的花朵》(1955年)
  导演:严恭
  主演:赵维勤、李锡祥、张筠英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随风飘荡……”,这段我们耳熟能详的旋律就来自电影《祖国的花朵》。在“北京小学”五年级甲班里,只有调皮捣蛋的江林和不关心别人的杨永丽没有戴上红领巾。同学们在少先队中队长梁惠明的带领下给杨永丽补课,照顾江林生病的母亲,帮助他们改正缺点。最终,杨永丽和江林都加入了少先队。
  《小兵张嘎》(1963年)
  导演:崔嵬、欧阳红樱
  主演:安吉斯、李健吾、葛存壮
  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儿童军事题材影片,是中国观众公认的印象最深的国产儿童影片。它通过对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主人公张嘎倔头犟脑、聪慧勇敢。和胖墩摔跤时,咬了人家一口;被捕后,敌人拷问他时,他坚强不屈;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歼灭了敌人。
  《闪闪的红星》(1974年)
  导演:李昂
  主演:祝新运、刘继忠、高保成
  该片塑造了在20世纪30年代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爱憎分明、机智勇敢的生动形象。潘冬子的家乡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白色统治下,他积极参加斗争,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砍死了胡汉三。潘冬子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泉水叮咚》(1982年)
  导演:石晓华
  主演:牛犇、张瑞芳、张翎飞
  影片围绕对陶奶奶美好心灵的展示,表现了儿童纯洁多彩的内心世界。刚迁居新村的退休幼儿园老师陶奶奶不顾侄女雪莉的反对,在家中办起了义务幼儿园。陶奶奶病倒了,孩子们纷纷前来探望,有的为她捶背,有的扮孙悟空逗她开心。当雪莉看到孩子们安抚老人的情景时,萌发了创作灵感,完成了毕业作品《泉水叮咚》。本片曾获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等多个奖项。
  《我的九月》(1990年)
  导演:尹力
  主演:张荫、张国立、张晨
  该片曾获得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第11届亚运会开幕前夕,安建军因动作不规范而被取消参加开幕式武术团体操表演的资格。同学刘庆来策划恶作剧,并将责任推给安建军;安建军为亚运会捐钱,功劳又被刘庆来夺去。在班主任高老师的鼓励下,安建军每日坚持练功,最终站在了体操表演的队伍中。
  《心香》(1991年)
  导演:孙周
  主演:朱旭、王玉梅、费洋
  京京妈妈与丈夫离婚后以“跟着学京戏”为由将10岁的儿子京京丢给了独自在南方城市生活的老父亲。京京因受父母的影响,很少和外公说话。无意间外公知道京京父母离婚的事,对京京更加怜爱。外公一人在南方生活,结识了莲姑。为了给溘然去世的莲姑超度,外公欲卖胡琴。京京到江边去卖唱,一曲高腔,震惊了正在悲痛中的外公,随即操起京胡为京京伴奏……
  《天堂回信》(1992年)
  导演:王君正
  主演:李丁、肖雄、石晨
  淡淡的故事中洋溢着浓郁的亲情。已退休的爷爷穿上邮政制服,和晨晨一起把一封收信人已故去的信用风筝放上天空,爷爷告诉晨晨:“他在天堂会收到的。”妈妈从国外回来了,要晨晨学外语、弹钢琴,爷爷怕影响他们母子感情,搬回到原来的住处。不久,爷爷去世了,晨晨把本要送给爷爷的生日卡用风筝放飞到天空,等待着天堂的回信。
  《一个都不能少》(1998年)
  导演:张艺谋
  主演:魏敏芝
  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找来魏敏芝替高老师代课。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个学生都不能少。魏敏芝每天都清点人数。10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到城里打工。魏敏芝打听到张慧科在城里的住处,孤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13岁的魏敏芝开始茫茫人海里的寻找……该片曾荣获第5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等多个奖项。
  《上学路上》(2004年)
  导演:方刚亮
  主演:吴旭、艾丽娅、杨树林
  《上学路上》是以《马燕日记》为创作由头,展现了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生活状况,表现孩子们渴望知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学校放暑假了,老师告诉大家开学要交24.8元的学杂费,家境贫困的王燕交不起学杂费将要辍学,为了能继续留在学校,王燕踏上了自己赚学费的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2 00:16 , Processed in 0.091214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