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7|回复: 0

[探索发现] 地心之谜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2 14: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学地理课本中,我们了解到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然而这种认识应当说是很肤浅的。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只能“触摸”到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壳。地球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8米,而最深的勘探井深约12千米。对比这些数字,我们会发现,人们可以直接研究的地球表层的厚度仅为20千米左右。那么,再往底下是什么?地球内部中心究竟为何物?这是千百万年来始终令人困惑不解的一个谜。
  在很早以前,就存在着“地球中空”的假说,认为在地球内部存在着一个“生命世界”。尽管目前我们还没有什么证据证明地球不是中空的,但“地球中空”假说也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
  19世纪后期,人们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火山喷出熔岩的温度随着深度而增高。根据温度随深度增加的速率来计算,地心的温度竟可达100000℃左右。在这样高的温度下,即使地心具有极高的压力,任何物质也都会变为气体状态。于是许多研究者提出了“气态地核说”。
  但是许多学者认为这一学说是建立在钻井和火山资料基础上的,因此所推测出的地心高温概念是不可信的。19世纪末,人们通过重力测量求出地球密度值为5.52克/厘米3。它比地表任何岩石的密度都大许多,因此推想地核内部一定有密度更大的东西。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地震波的研究,对人们探索地球内部的奥秘提供了一个好帮手。
  第一个利用地震仪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的是前南斯拉夫的地震学家莫霍罗维奇。1909年10月8日,前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莫霍罗维奇在研究这次地震所记录的数据时,发现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在地表下面33千米处存在一个不连续的跳跃,说明在这一深度的上下物质密度相差很大。以后,科学家确证这个球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并以莫霍罗维奇的名字来命名,称为莫霍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1914年,地震专家古登堡在探测远方地震所发出的地震波时,又发现在地表下面2900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也发生了急剧改变。这里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地学上称作古登堡面。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人们知道了地幔的物质具有固态特征,它的上部由含二氧化硅24%-45%左右的超基性岩组成,性质类似橄榄岩,因此,被称为橄榄岩层;同时,它又含有丰富的硅和镁元素,又称它为硅镁层。
  1936年,丹麦地质学家莱曼对地核中传播的地震波速度进行了更精确测量,又发现地核可分为内核和外核两部分,内外核的分界处在地表下5100千米处。外核中地震波横渡不能通过,人们推测它为液态。而到内核,横波又重新出现,说明它是固态的。由于地震波在整个地核中的传播速度与它在高压下铁的传播速度相等,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地核可能是高压状态下由铁、镍构成的。
  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地球有个“黄金核”的说法,据持此观点的人测算,以铁、镍为主要成分的地核之中,黄金的平均含量是地壳平均含金量的600多倍,地核中的黄金总含量竟多达500亿千克。
  然而,并非所有学者都同意上述观点,又先后有人提出了“金属氢地核说”、“金属氢化合物地核说”、“铁硫地核说”、“铁硅地核说”、“铁氧地核说”等。所有这些学说都只是人类用智慧对地球内部情形的间接“窥视”,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去证实这些说法,所以地球中心为何物仍是一个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8-7 00:35 , Processed in 0.060476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