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9|回复: 0

2012小升初必备古诗(五十七)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9 17: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 日 朱 熹
          shèng rì xún fāng sì shuǐ bīn
          胜 日 寻 芳 泗 水 滨 ,
          wú biān guāng jǐng yī shí xīn
          无 边 光 景 一 时 新 。
          děng xián shí dé dōng fēng miàn
          等 闲 识 得 东 风 面 ,
          wàn zǐ qiān hóng zǒng shì chūn
          万 紫 千 红 总 是 春 。
         
          作者背景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着名。
          注词释义
          胜日:风光美好的日子。
          寻芳:游赏美景。
          泗水:河名,流经山东曲阜一带。
          滨:水边。
          等闲:轻易,随便。
          总是:都是。
          古诗今译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当然,如果读者全不理会那些哲理,只把它当作一首游春诗来欣赏,那也是读者的权利,朱熹是无可奈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2 01:22 , Processed in 0.055873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