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9 15:47:10

浅谈和日记的关系--“小”日记和“大”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于作文形式。在严肃的作文课上,教师以教育者的角色认真指导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构思等等,学生则按题写作,常常不是有感而发,而是茫茫然半天不能下笔。或者是胡编滥造,虚情假意,装腔作势,无病呻吟。这样,学生为表现主题而虚假,为完成任务而写作,真是“不学不厌,边学边厌,越学越厌”,又怎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因此,作文教学的改革,应从根本上改变训练方式和指导方式,转变教师角色,转换教师职能。
          “小”日记与“大”作文教学改革,彻底地把教师与学生从这种痛苦的作文教学中解放出来。教师以朋友的角色,介入学生日记写作,或写评语,或留言,给予欣赏、交流、建议式的指导。学生则自由命题,愉快写作,可以写在本子上,也可以写在个人空间和博客上。内容包罗万象,形式活泼多样,有感而发,情真意切。在写作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思想认识、观察感受能力、语言表达水平也得到了稳步提高。
          一、作文题材与日记写作
          林语堂自称教孩子的作文题目是“下流”的。他不要求孩子去写“救国伦”“自强不息”等大题目,怕学会“千篇一律的陈腐”。其作文课就是让孩子们记日记,“一日一篇,范围绝对自由——叙事、游记、议论、私见、回忆、抒情、会话、刻划人物,都可包入,都无限制”。一个“真”字成为其对学生作文的最高要求。
          确实如此,命题作文教学,学生“按题索材”,往往虚假空洞,言之无物。而日记拓宽了写作题材领域,学生自由写作,取材广泛而真实。一点感受,一种心情,一个场面,一次经历,一人一物,一事一景,用生动的笔具体描写下来,就是一篇精彩的日记。阴晴雨雪,喜怒哀乐,成败得失,酸甜苦辣,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关爱,父母的唠叨,学习的紧张,课外的疯狂,可谓多姿多彩,尽在尺幅之间。日记还是心灵的散步,是学生的心灵家园,因而最有真情实感。甚至心灵深处的情感,个人的秘密,也无不在日记中一吐为快,可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一篇日记就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曲心灵的歌,一朵心中的花。
          因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及时提示学生去观察、感受与表达。如,去年冬天,江南下了多年来少有的大雪,学生非常兴奋,我便带着学生一起去玩雪赏雪,并让学生在日记中把感受描写出来。一个学生以《雪过无痕》为题,从雪之景、雪之纯、雪之白几方面描写了雪的美,写自己不忍去破坏这种美,想留住这种美,文章最后几段写道:
          于是,我找来了几个玻璃瓶,把洁白的雪满满的装进瓶里,真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终于留住了雪,留住了冬天的美丽,美丽的冬天,我想。
          可是,我错了,还不到一天,玻璃瓶中的雪融化了,不到几天,地上的雪都融化了。纯白消失了,美丽消失了。
          我真傻:雪怎么可以被留住呢?美丽怎么可以被留住呢?那时,我才恍然大悟。
          是的,雪是美丽的,而在现实生活中,一切美丽似乎都像雪一样短暂,都在瞬间消逝而从不留下痕迹。因此,要留下现实中的美丽是不可能的。永恒的美丽永远只存在于心中。
          作者的描写是生动优美的,感受是独到深刻的。如果没有真切观察与体验,没有自由命题与立意选材,又怎么能捕捉一闪即逝的思想火花,写出这种文理兼美的好文章呢?
          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学生具体情况,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不断走向题材新领域,认识新境界。如:一个学生写了同桌,教师就提示:下次该给老师画像了吧!一个学生谈杜甫的忧郁,教师就提示:下篇该浪漫的李白登场了吧!一个学生读了《万紫千红的花》一文后写了自己喜欢的花,就给她写了这样一句:“如果上帝只给我三天时间,我想知道所有花的名字!”她就写了一篇《花名集锦》。
          可以说,命题作文是“要我写”,是无材料可写而硬挤,只能是搜肠刮肚,东拼西凑;日记是“我要写”,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因而情文并茂的佳作不断涌现。
          实际上,学生日记的写作过程,也是对自己生活经历和感受的一种分析思考过程,综合提高过程。因此,长时间的日记写作,既培养了学生认识和感受生活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又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为命题作文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与题材,最终解决作文题材虚假空泛的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和日记的关系--“小”日记和“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