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教育专家心得:成长教育应先于成才教育
上周五,沙区教师进修学校请来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金琰,与全区数百名优秀教师对话,主题是:幸福,从回家开始。“校长们的手机24小时开机,生怕学生出意外、家长告状;很多学校已经拆掉的围墙又建起了,一所小学竟然有5名保安守着;豆瓣网上,‘父母皆祸害’的讨论组声势浩大;我的工作组在山东潍坊对2.5万名老师做过家庭咨询,发现大量的亲子关系问题都来自于教师家庭……”
是什么让教育如此剑拔弩张?是什么让老师、家长、学校、学生统统绷紧神经不敢放松丝毫?是什么让教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所以,沙区“阳光幸福和谐”工程之“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项目启动之时,记者对话金琰,试图寻找我们想要的答案。
教育专家也遗憾忽略了女儿的青春期
去年,金琰的女儿以优异成绩考上英国一所著名高中,半年后,却非要休学,这一度成为金琰心里的疙瘩。“很难想象吧,有人说,你是教育专家啊,怎么也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想说的是,我的确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里很多珍贵的时段,现在说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5年前,金琰开始做课题研究,每年在家的时间不超过50天,这正是女儿的青春期阶段,女儿1.70米的个子,170斤的体重,几乎是以每年20斤的重量往上长。“后来,她告诉我,自从肥胖以来,她一直没有抬起过头。而我看到的是,一个始终梗着脖子的骄傲女孩。我去和别人的家长沟通,却没有人和我的女儿沟通,的确是忽略了!”
曾经一度,金琰以为这种忽略是尊重的表现。“女儿告诉我想出国,我说,想好了你就去做,于是女儿筹备起考取国外的高中,并且顺利考上了;办护照时出了点问题,一个多月后才去报到,耽误了课程,孩子由此开始了极其不适应的异域生活。”过了一阵子,女儿鼓起勇气和金琰说:“我思前想后,决定休学一段,实在受不了这里的日子,等我准备好了再来。”听了这句话,金琰心头一抖,和女儿谈了一次:“出国这件事情是你选的,妈妈尊重你吗?”“尊重,但是太尊重了!”金琰的高血压当场发作,“太尊重了也是问题?当妈妈有多难?管多了被称为约束,管少了被称为缺失?这个度,多难把握?”
孩子常说“烦死了”家长就该警惕了
“提起家教,大家能想到什么?”在沙区教师进修学校,金琰抛出这个问题,尽管台下坐着的是沙区各学校的优秀教师,但大家的回答仍没有什么新意——“补课”。
“是啊。”金琰感慨,“多年以来,我们习惯了把家教定义为学习。”研究了一辈子教育,她却说,到了42岁这一年,她发现越来越不懂教育了。“比如,青春期是很美好的时期,但是家长统统把它定义为叛逆期。越来越多的初中孩子回到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惹我,烦死了!”如果这样的话常常被孩子挂在嘴边,家长们就要警惕了,你和孩子的交流够吗?金琰说,她最大的感触是给初中生家长做报告时,台下都是愁眉苦脸,家长抱怨:“孩子真不听话,你让他往东,他一定会往西!”而金琰认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判断,而你却一定要让他干这干那。试问,到底是谁叛逆了谁?”
金琰有一位朋友,致力于在学生中推广公益的青春期教育课程。有一次,家长们带着孩子来了,但听到老师讲的是青春期心理,一半人离开了,因为他们觉得“这课没用”。后来,老师图示生理器官,家长们马上起身抗议,认为不能给孩子传授这些东西,甚至现场发生了冲突。
金琰感慨,尽管父母们包办了一切优越的物质环境,却无法弥补心灵沟通的缺失。她举了个例子,一对硕士学历夫妇把孩子送到老家让父母帮忙抚养,等到孩子会说话了,第一句是:“碰!杠!”因为耳濡目染了爷爷奶奶太多的麻将局,这成了自然而然。
[极端案例]
母亲每天忆苦思甜女孩住进心理医院
一位母亲,省级优秀名师,早年离异,独自带大女儿。每天晚饭时间,俩人一回家,母亲拉上窗帘锁上门,就开始教育女儿:“这世界上坏男人很多,像你爸一样,所以不能相信别人,不要忘记你爸对我们的背叛,更不能忘了我对你的含辛茹苦。”日复一日,每天晚上都有固定的忆苦思甜时间,生生将一个阳光开朗的小姑娘,变成了整天愁眉苦脸的中学生。初中毕业时,女孩以全校第一的成绩升到省重点高中。随后,老师和家长发生了观念上的冲突,整天拧着来,身在其中的她不知所措,渐渐有了心理问题——每次进了学校,就感觉墙上、书上、课桌上到处都是眼睛在看着她,低头、手足无措成为这个孩子的固定状态。
金琰把女孩带回家慢慢调理,刚有好转,孩子母亲过来把女孩偷偷接走了,留下话:“又给她联系了一所重点高中,不能耽误学习。”金琰很感慨,疯狂母爱最后会给这孩子带来什么?她甚至不敢设想这孩子以后的走向。“不出所料,一年后,这位母亲来电话,说女儿已经在心理医院住了很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