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十四五最是忐忑期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成就孩子的美好未来,为帮助家长们解决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第五郡小区日前成立了社区家长学院,请国内外一流家庭教育专家向小区的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进行家庭教育个案分析。前天,著名教育专家陆士桢受聘于该学院名誉院长,并就“孩子今年十四五”这个广大家长最关心的子女青春期教育问题,与数百位家长现场互动交流。青春期教育
核心是成熟
陆士桢表示,自己几年前出版的《孩子今年十四五》一书是我国第一次专门为十四五岁的孩子父母“量身定做”的“教材”。“孩子十四五岁时,父母的心最是忐忑,老师的学生工作最难做。从理论上说,十四五岁是孩子从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期,更是青春期教育的关键期。”陆士桢坦言,如此关键期,却鲜有家长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他们往往总在谴责和质疑孩子的骤变:“这家伙是怎么了?一举一动太让人捉摸不透了!”
“家长眼里孩子什么时候都是孩子,但十四五岁的孩子却认为自己正在长大,可以自己面对和解决人生的很多问题,家长理解与否,他们才不关心。”陆士桢强调,社会大环境的转变和孩子生理发育的日趋成熟,使得青春期成为孩子迈向成熟的一个关键节点。“所以青春期的核心就是成熟。孩子内心世界成熟睿智,家长和老师就可以放心了。但这一过程一旦走了弯路,是很难纠正的。”陆士桢举例说,有的孩子在这个时期彼此称呼同学中关系要好的人为“老公”“老婆”,一旦被父母知道了只会是大发雷霆,痛斥小白兔变成了大灰狼。“殊不知,正确的引导和及时沟通,才可能让孩子与你倾心交谈,且可以在这个期间培养男孩子的责任感和女孩子的自尊自爱。”
给青春期的孩子
找一个成长同伴
“我儿子比我小时候聪明多了,就是不爱学习,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花钱给他找过家教开了小灶,但就是不见成效,该怎么办呢?其实,我小时候学习很让父母省心,知道自己努力,但没想到如今自己的孩子却这么让人头疼。”现场一位40岁出头的父亲连说无奈。陆士桢鼓励这位事业有成,却被顽皮的儿子弄得精疲力尽的中年父亲:“真不错,作为父亲能为了如何教育好孩子而头疼,是一个好现象,如果每个家庭的父亲都愿意承担起这个责任,母亲可以不必那么辛劳,亲子关系会更好。”
陆士桢建议这位家长,与其给孩子找科班出身的严厉家教,不如给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找个亲属或朋友家的大学生孩子,让其作为自己孩子的成长伙伴。“今年开春,一个冬令营在大连开班,一位母亲想让自己处于初三叛逆期的儿子来学习一段日子,但孩子死活不答应。最后就是孩子姑姑家已上了大学的表哥陪着他一起报名参加冬令营,孩子才同意。”陆士桢承认,所谓成长伙伴的作用,其实并不是看着孩子学习,而是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参与大学生的学习及社会活动。“现在的孩子早熟,大学校园又多是开放的,如果大学生能带着亲戚家的初中生到校园、到寝室去看看那个相对自由的环境,让这些叛逆期的孩子去体会他们那个世界的酸甜苦辣,这种交流互动,会比父母终日的苦口婆心效果要好。”
陆士桢还现身说法,拿自己的儿子举例,说儿子因成绩不理想只考上了中专。“半年后,儿子对我说自己一定要考大学,原来他通过跟我大学里的学生们交流,真正意识到,大学生们的视野开阔,渴望那个更广阔的天地,不然将来的发展空间会受限。”成长伙伴帮助了她的儿子。
父母的成就感
不等同于孩子幸福感
你希望你的孩子成功吗?你希望你的孩子幸福吗?互动过程中,当陆士桢分别抛出这两个问题时,家长们毫不犹豫地给出肯定答案。但随后,当她让大家在成功与幸福这两种状态之间为孩子做出选择时,家长们都有些犹豫。“为什么要犹豫?其实,大家不该犹豫,有什么比做一个幸福的人重要呢?我当然知道,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也相信大家通过这么多年的社会打拼,都明白了成功的来之不易,奋斗的艰辛,以及对成就的渴望和满足。”陆士桢认为,家长们的犹豫,恰恰是一种自我意识对孩子生存状态的强加,潜意识中希望孩子延续自己的人生愿景。“这其实并不可取。父母内心怀揣的所谓梦想和所谓成就感,其实并不等同于孩子自身的幸福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