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代”励志 感同身受的亲历教育效果最佳
“这个家长和我们定了三次,要把孩子送到民间救助站受受教育,可是时间一改再改,改的理由是,孩子又和狐朋狗友到高档酒店花天酒地去了。”开发区民间救助站的负责人感叹,“一旦这个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以自杀威胁。”昨天,这个孩子终于来到了民间救助站,当看到这里收留的可怜孩子时,这个让所有人束手无策的纨绔子弟眼神里竟然透出怜悯,甚至要掏钱帮这些孩子。“自从新商报去年报道有富家子弟把民间救助站当励志课堂后,有不少家长把孩子送来。这个春节就来了十多个。开发区民间救助站的负责人表示,“到了民间救助站,只要眼神有怜悯的,都开始有了好的转变。为什么那些不可一世的富家子弟一到民间救助站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因为富家家庭很难给孩子悲悯教育。”
“来这里受教育的孩子,父母有的是商人,有的是法官,还有一位孩子的父母是开发区某高校的老师,都是博士。应当说,他们能教育好孩子,可是恰恰相反,他们把孩子教育得一塌糊涂。”开发区民间救助站的负责人说,“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好高骛远。”
那位博士家长说,每次看电视,看到感人的场景时,总让孩子看一眼,结果孩子很是不屑:“都是假的!”
那位做生意的父母每次带孩子出去玩,遇到乞讨的孩子时,也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珍惜现在,可是孩子却说:“都是装的,他们是为了骗钱,都是好吃懒做。”
总之一句话,别人的贫穷与可怜,都是假的、装的,也正因为此,孩子缺乏同情心,缺乏悲悯意识。民间救助站的负责人说,“更有孩子这么质问我,我父母带我去过农村,也没见得有多穷呀,他们有吃有喝,住着宽敞的房子,甚至还是小别墅。而我一问才知道,他所谓的去农村不过是父母带他们去的一次乡村游。”
开发区民间救助站的负责人经常问这些富家子弟一个问题,“我问他们二百元能干什么,他们说连一顿饭都不够,可我告诉他们,二百元能让一个大学生生活一个月,他们顿时瞠目结舌,这时候,我就把那位贫困大学生一个月的消费账本打给他们看,他们顿时傻眼。”
“民间救助站收留的孩子,经历坎坷,让人心疼。让这些纨绔子弟和这些孩子生活几天,他们的体会会更深。”开发区民间救助站的负责人唏嘘着,他说,富家子弟的孩子更应该有悲悯之心,“当他们知道并相信这些贫穷孩子的故事之后,他们会为自己的过去产生罪过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