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教育下的神童命运
【内容提要】真是进入了21世纪,连“神童”教育也“与时俱进”了。古代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现在是有钱就能成“神童”,如此发展下去,中国的“神童”就要多得出口外国了。也许有人不以为然,说这怎么可能呢?我说,这怎么就不可能呢?北京的“日出计划”只是中国“神童”教育大海里泛起的一朵不起眼的小浪花。其他什么超常儿童实验学校、特长实验班、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等等培训结构,正在中华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地竟相生长着。“神童”教育在中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据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的“神童”教育效果“显著”,目前已培育“神童”290 万。成绩既然如此喜人,“神童”教育在中国开展得轰轰烈烈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最近几年更是不断有人推出培养“神童”的所谓“方案”,一个个信势旦旦地承诺,“从我这里出去的,个个都是神童。”这不,今年一个培训机构就在北京推出了“日出计划”,号称只要孩子从小接受他们的培训,10岁时就能赶超一个大学生。目前所收学员最小的只有9 个月,最大的也不超过10 岁。据该培训机构的创始人攸武介绍,该培训不需要任何的筛选,只要交钱,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神童”。 培训的每个级别的收费也不相同,最高的费用为一年14万元。而培养这些“神童”的教师,是一些正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
真是进入了21世纪,连“神童”教育也“与时俱进”了。古代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现在是有钱就能成“神童”,如此发展下去,中国的“神童”就要多得出口外国了。也许有人不以为然,说这怎么可能呢?我说,这怎么就不可能呢?北京的“日出计划”只是中国“神童”教育大海里泛起的一朵不起眼的小浪花。其他什么超常儿童实验学校、特长实验班、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等等培训结构,正在中华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地竟相生长着。而集大成者就是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到现在为止,国家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花费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神童”教育,新一代“神童”先不论,单说中科大少年班培养出的那些老牌“神童”,现在已是人到中年,应该有不俗的表现了吧。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从前些日子中科大少年班首批学子回母校聚会一事中,我听出了一丝不和谐的声音。
当时在中科大少年班里,宁铂、谢彦波、干政三人的专业都是理论物理,这三位当年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童”,然而他们的命运却发人深思。尤其是宁铂,1978年的整个中国媒体都在报道他。说他2 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 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 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少年神童为整个中国所熟知。以至20 多年后,有人把他与张华、朱伯儒并列为当时的“时代人物”。但宁铂与物理学的结缘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因为他的物理成绩在各科中较弱,更重要的是,他对物理不感兴趣。本来在选系时,宁铂已告诉老师“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并打了一份报告,请求调到南京大学去学天文,只是“因为科大不愿意放走这个名人”,宁铂才第一次彻底地失败了。对天文学的爱好受阻之后,宁铂转向了对神秘主义“星相学”的研究。在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后,虽然在19岁就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但他一直想逃跑,很少做物理学科上的研究,却把大量时间用于围棋、哲学和宗教。1988年结婚后,他练习气功、吃素,与常见的生活习惯渐行渐远。2002年,宁铂前往五台山出家,不料却被校方很快找了回去。再一年后,他终于成功地实现了“出家为僧”的理想。再看谢彦波,这位当年因天赋杰出,在很多年里被周围的人半开玩笑地称为“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的人,后来与导师不睦,便中途结束留学美国,以硕士身份回母校接受了物理系副教授的教师工作。而同样曾留学美国的干政,现在则一直隐居于离中科大不远的居民小区里,多年来与母亲相依为命,几乎与世隔绝。
按理说,“神童”先天既足,如果后天培养得当的话,是不难成为杰出人才的。可是,由于中科大的教育问题,这三位老牌“神童”非但没有成为人才,反而命途多舛沉沦为庸人,这是多么可惜的事啊!由这三位“神童”的不幸命运,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中科大少年班是培养人才还是摧残人才?到底还要不要办下去”的激烈讨论。本来借这股讨论的东风,中科大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少年班的培养模式,最起码从此能拿出点让人们信服的培养“神童”的方案来,也好向社会有个交代。可一向让人尊敬的中科大却摆出一付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秉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精神,依然我行我素一派坚强不屈的风度。请听听中科大校方对此是如何解释的。分管少年班工作多年的中科大副校长程艺说,这些现象在普通的大学班级同样存在,不是少年班的特有产物。从总体看,少年班毕业生成才率非常高,85%以上考取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三分之一获得博士学位,比例远高于本校普通本科生。其中数百名杰出人才活跃在国内外知名学府、科研机构和经济领域,一般在30 岁左右就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中科大校长朱清时说“我们的态度是不受外界干扰,一心办好少年班。”
我明白了,中科大不过是拿出了应试教育的理论,用所谓的高升学率试图混淆成才率。不要说85%的研究生升学率和三分之一的博士升学率,就算少年班的“神童”们全都成了研究生甚或博士生,这又能说明什么呢?不过说明硕士博士在我国的机器大生产取得了大跃进式的成功罢了。高学历者未必就是人才,其中庸才有的是;是人才者未必就要弄个高学历,这已是现在人们心知肚明的事情。堂堂一个中科大副校长,虽不能要求他是个教育专家,但教育思想也不能如此落后,落后得遗人以笑柄,落后了整整一个世纪。听程副校长的意思,少年班的杰出人才还不少呢,时下还大都“活跃”着。也许是我这山野村夫孤陋寡闻吧,不知道这些人才到底是一付怎样的“杰出”样。我只知道,像世界性的一些大奖诺贝尔奖,国人还无人能问鼎,少年班的人才肯定不会“杰出”到里面去;就连中国的几个大奖像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者中也并没有少年班的人才在“杰出”着;至于最近升空的神舟六号飞船,那些担当中国航天事业重任的少壮派人才,似乎也没听说是从中科大少年班里“杰出”出来的。那么这些少年班的“神童” 们一般在30 岁左右能做出什么“让世界瞩目的成绩”呢?不过,宁铂、谢彦波、干政这三人在今年倒是让世界“瞩目”了一回,但“成绩”的取得,应归功于中科大好大喜功刻板机械式的教育,不能划到这三个老牌“神童”头上。人家中科大还要“一心办好少年班”,故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让世界瞩目”的“成绩”,今后还会源源不断地取得!
其实,从一开始我们的“神童”教育就走错了道路。神童们只是些先天条件好,从小就智力超常的人,但起跑快并不意味着能跑远,智力超常并不意味着今后的学习、生活也会一帆风顺。曾有专家作过一项研究发现,很难证明人的成长过程中究竟受那些因素影响,因为变量实在是太多,智商只是影响人们发展的变量之一,与成功并没有太多的必然联系。而像中科大少年班的这种“神童”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却非常不利。一是媒体的宣传过早地使其成了名,一旦成为公众人物,尽管集千般宠爱在一身,但孩子还没有健全成长的心灵是接受不了这些宠爱的 ,正如把太阳所有的光辉都给了一株幼苗,其结果必然是幼苗的过早夭折,这对孩子人格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益,神童们要么被捧得飘飘然如在云端最后摔得很惨,要么产生抵触情绪难有大的成功实现;二是“神童”教育只关注智商,对孩子的情商却不怎么关心,不利孩子学会社会生存能力,导致个人综合素质不高,只会培养出一批病态型的“鬼才”、“怪才”,对社会的发展也没有好处。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美国人学习,看看人家是如何“善待”神童的。
在美国,当班上出现几个不费吹灰之力便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神童学生时,教师并不会大张旗鼓地将其大名张贴在“光荣榜”上,或将其作为“榜样”要大家效仿,家长和社会也不会将其送往培训机构接受“神童”教育,而通常只是轻描淡写地声称:他们只是脑筋好使些,其他孩子只要稍稍多用些功,也完全有可能取得和他们一样骄人的成绩。当然,不论教师还是家长,都认定给“吃不饱”的神童适度开“小灶”,不仅合理,而且也是必要的。但这类加添的“小灶”,并非书本知识或需要背诵的资料,而是动手、动脑、写作、分析等实践或研究能力的超前培养。美国专家们的一系列研究证实,正是神童的超常智力,有可能成为他们社交生活中的意想不到的一大障碍。尽管他们的智商很高,但“情商”却未必高,心理上也远未发展到成熟阶段。鉴于此,美国的家长和教师都时兴对神童们可能出现的“社交障碍”多加关心和引导。
以平常心看待神童的成绩,从综合素质上提高神童的能力,如此“善待”神童,才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的需要,才可能使神童踏上成功的征程。这与我们拔苗助长式的“神童”教育简直相去天渊,中国的神童长大后像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那样“泯然众人矣”就毫不奇怪了。
中国本不缺少人才,人才也不难取得成功。可悲的是,包括“神童”教育在内的中国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往往扼杀了“神童”们成才的可能,阻断了他们通往成功的坦途。还是让我们重新回味王国维先生的一句话吧,“教育不足造就英雄与天才,而英雄与天才自不可无陶冶之教育。”我们需要的是使“神童”能得到“陶冶”进而成为人才的教育,而不是僵化教条式的把人才扼杀于摇篮之内的教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