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9 11:51:30

学生按成绩分类帮助学习还是歧视

 最近,一向活跃的文军(化名)变得闷闷不乐。父母再三询问下,9岁的文军一皱眉头说出缘由:“老师把我们按考试成绩分成四类,我语文成绩不好,被划进了第四类。我真的是最差的娃儿吗?”
  老师认为样分类是为了针对性教学,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但文军父母担心,这样会伤害孩子自尊心,“总让人感觉跟以前成分不好的‘黑五类’差不多。”
  学生按成绩分成四类
  文军是高新区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平日里性格活泼,个性开朗,现在他总觉得以前的好朋友都在背后指指点点。他说,这源于自己的“成分”问题。
  原来,这学期班上来了位新语文老师,组织了几次语文测验。按考试分数,语文老师给全班51名同学进行了分类:95分以上是一类,90分到95分是二类,85分到90分是三类,85分以下则是四类学生。文军和另外十名同学被列为第四类。
  之后,文军发现,自己每天的家庭作业比其余类别的学生多,练习题也是简单的基础题,而一二类学生平时做的则是“上档次”的练习题,能得到老师更多指导。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是最差的学生?”文军不止一次问父母。在他的心里,第四类似乎就是成绩差、调皮学生的代表,而他们这11名同学也给自己起了统一的外号:四类娃儿。
  “今天一个二类娃儿和同学打架了。”一天,文军回家欣喜地告诉父母:“原来二类学生也和我们一样。”父母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儿子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只有在这时才能找到平衡感?”
  老师称成绩得到提高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文军所在班级,同学们刚下体育课,一窝蜂跑进教室。
  “你们按成绩分类了?你是第几类啊?”记者问,“我是一类,我是班长。”一位男孩骄傲地回答,“我是学习委员,我和他是一类。”另一个女孩在一旁接话。原来,记者身前的这6名相互玩耍的同学全部是一类。对于老师分类的做法,他们十分满意,因为这样“我们的作业很少”。他们认为,自己比其他类的学生强。
  此时,另一女生从后门进入教室,看见这几名同学,她脸一转,就朝前门走去。记者询问她的类别,她拒绝回答,只说:“我和他们不是一类。”一位男孩悄悄说,她是三类学生。
  该班班主任李洁介绍,学生分类是新来的语文老师谢琳提出,只有语文课才分。“不到一学期,我们班的语文平均成绩超出全年级3分。”李洁对分类教学表示了肯定。
  记者找到谢琳时,她正在批改分类学生的作业。她说,分类这样的针对性教学,让学生的成绩提高很快,让成绩不好的学生心中有了榜样,尽管分类作业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但“只要学生成绩提高了,再累都值得”。
  该校校长丁艳表示,全校只有这个班实行了单科分类,学生语文平均成绩的确得到提高,甚至有位家长还来感谢老师,说孩子从四类提高到二类,是分类后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当然,每个班情况不同,这种做法不一定都合适。”丁艳称介绍,这种教学办法不会在学校其他班级推广。
  分类到底是好是坏
  班主任李洁介绍说,还有一些成绩不好,上课不自觉,但有天分的学生,通过分类后感到危机感,加强了学习,最后提升类别,如果不分类,孩子成绩则很难提升。
  “这样的分类应该取消,对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是打击。”文军的父母说,曾和老师沟通过,认为分类会增加孩子的自卑感。但一些优秀学生的家长却观点相反。一位一类学生的家长说,更愿意自己孩子的身边都是一些优秀学生。
  “这是无形中灌输一种等级观念!学习好的养成优越感,可能会看不起人,而差生更会越来越自卑。”有市民认为,也许分类确实能让学生成绩提高,但对于建立健全的人格来说,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差生,这都是一种伤害,怎能用分数来衡量其间得失。
  我有说话
  别给孩子贴无形标签
  贺小燕 心理医生、特教专家
  这无疑是给孩子贴上了无形的标签,对孩子的打击很大,很可能让成绩好的学生更好,成绩差的学生更差,差距越拉越大。
  这就好比人被分为上中下三等,谁愿意成为下等人?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可能造成一辈子的伤害。
  成绩不能代表一切
  王浩 重庆大学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心理学家
  我不赞成这样的分类,学生的成绩应该是隐私的,成绩高低并不代表学生是否优秀,这从根本上就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孩子的人际交往也容易在分类后出现问题。分类的目的难道是让孩子搞得自己很紧张?这样,并达不到激发孩子的目的。
  分类该选中性词语
  田冰 重庆巴蜀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
  孩子的成长并不仅仅是成绩,还有心理、人格等诸多方面。如果要分类,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长进行分类,培优补差,效果会更好。从叫法上也应该有所改进,“智囊组”、“强悍组”、“优异组”等等中性的词语,孩子和家长也更容易接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生按成绩分类帮助学习还是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