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负担重,作业忌做无用功!
日前,2009年中国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在京发布,全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满意度平均分值为3.063(5为非常满意),明显偏低,尤其是中小学负担令市民不满。值得说明的是,这项调查是在省会城市进行的,相对于县城以下的学校而言,省会城市的素质教育搞得相对较好。要是调查对象转向县城以下,则我估计,这个满意度有可能更低。
中小学生负担重,一是重在考试负担,考试频繁,考题刁钻,考分排名,最后还一考定终身。二是重在作业负担,不仅作业量多,每个学科都超量,所有的超量作业加在一起,有时通宵不睡也未必能做完;而且,有不少作业纯属在做无用功。辛苦时弄不懂,白苦;不需苦的瞎辛苦,也白苦;辛苦完了根本用不上,更白苦。日前,遇到几个在县中任教了大半辈子的老同事,谈到这些问题,颇有同感。中小学作业常做无用功,苦了老师,更苦了学生,招致不满,当在情理之中。
譬如小学一年级学拼音,能认读,能拼写,则可矣。现在呢,要求学生能指出哪些是声母,哪些是韵母,还要求能指出jiang中的i是什么介音。我当过十几年的语文老师,这声母、韵母、介音之类的东西,是读大学中文系的时候,才弄明白的,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根本不可能懂,且不说懂了也几乎没有任何用。这样的作业,只能算无用功。
譬如初中学生要练字,这是很有意义的作业。我认识一个初一学生,书写习惯非常好,硬笔字写得很漂亮,她却要练钢笔字的描红。老实说,那字帖上的字,也未必比她的字好多少。我纳闷,她这是干吗呢?一问才知,是作业。我问她,老师就没有发现你的字是不需要再练的了?她摇了摇头,继续乖乖地练。对这个学生来说,做这样的作业,也只能算无用功?
再譬如让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做这样的算术题:有一口十米深的井,一头熊掉下去,花了一秒钟,请问这头熊什么颜色?居然有答案,说是白色的。理由是这样的井,只能出现在两极,而两极只有北极才有熊,所以这头熊是白色的。既不管北极是否有井,更不管北极熊怎么会掉到这井里,惟一的效果,就是将小学三年级学生弄得一头雾水。做一些根本不会做的作业,当然要算无用功。
还有,让高中学生一年到头写“春来草自青”、“行走在消逝中”、“大雪纷飞的时候向往春暖花开”……等到大学毕业找工作,要写议论文,绝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根本不像议论文。苦了三年,反误一生。这样的作文训练,更要算无用功。
当然,净挑这样的例子,也有失公道。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作业,还是有用的。但负担原本就重,再加上要做这样的无用功,自然就更重,而且重得屈,重得冤。若要真减负,先就要把住作业的源头关,从坚决不做无用功开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