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数初中生学习路上烦恼较少
青春期是一段美好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产生理想、树立思想,形成个性的关键时期。近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程素萍、副研究员杜文平老师对北京18个区县及燕山地区教育质量较好、一般、较差三类学校各个年级的6337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接受调查的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分别占33.9%、32.5%、33.6%,男生、女生分别占50.7%和49.3%。调查内容包括厌学问题、考试焦虑、学习动力、学习习惯、诚实守信、责任感、自信心、信任、人际关系、适应性等影响初中生成长的十大类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初中生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均比较积极向上。厌学问题:近九成学生对学习不讨厌
数据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88.3%的学生认为学习并不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不讨厌学习,但是仍有4.1%的学生“对学习讨厌到除了学习干什么都行的程度”。绝大多数学生(85.5%)没有因为不爱学习而旷课或逃课,但也有11.7%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约六分之一的学生对学习感到厌烦,8.8%的学生因此有过旷课或逃课的行为,而上课犯困的人数则占13.1%。
觉得天天上学很烦、讨厌听到关于学习的事情的学生分别占调查学生总数的17%和13.8%,大多数学生没有这种极端的反应和想法。13.8%的学生讨厌和别人谈论和学习有关的事情。
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对学习生涯感到漫长,占总数的26.6%,表示一般的学生也达到了24.5%,只有不到一半(占总数的49.0%)的学生没有这种想法。
在调查中涉及的八个常见厌学问题按严重程度递减排序依次为:一想到初中毕业要考高中、大学就发憷;一想到学习就烦;对我来说学习是件痛苦的事;天天都得上学真烦人;我讨厌和别人讨论学习的事;只要老师一开始讲课我就犯困;只要不让我学习干什么都行;我曾因为不爱学习逃课或旷课。
专家解读:
杜文平:厌学是影响很多青春期学生的一大问题。厌学者的主要特征是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看成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能正常从事学习活动,经常逃学或旷课,严重的会导致辍学。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不少学生可能会由于学习压力、成绩不理想等原因对学习有反感的情绪,提到学习就发愁,但是在行为表现上,因为不爱学习旷课、逃课的比例最低,说明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认识还是端正和正确的。
从孩子心理发展过程来看,青春期学生出现厌学现象是正常现象,在外力的帮助下可以控制和调节。要解决厌学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除学生自身的努力外,教师应强化爱生意识,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在家中,父母要强化和子女的关系,父母要讲究教育的艺术。
考试焦虑:近八成学生对考试不担心
数据分析:
考试是测试学生学习状况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一成左右的学生表示,“一说到考试,就睡不好觉”,9.5%的学生在考试前吃不下东西,12.8%的学生在考试时会手指哆嗦或双腿打颤。约三成的学生在考试前精神会紧张,对于能考出好成绩缺乏信心。21.6%的学生觉得考试时如果过度紧张,有时会心发慌,大脑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有此现象并对考试结果患得患失使精力无法集中在试题思考上的学生也在五分之一左右。
超过一半的学生(占总数的56.8%)在考试的成绩没有公布之前总是焦虑不安,也有22.2%的学生表示面对成绩时心态很好。通过调查总体来看,约八成的学生对考试并不感到焦虑。
在调查中涉及的七个常见的考试焦虑问题按严重程度递减排序依次为:考试成绩没有公布之前,我总是焦虑不安;考试前我总会精神紧张,对于能考出好成绩缺乏信心;考试时,我有时心发慌,大脑一片空白;考试时,我总是无法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一说到要考试,我就会睡不着觉;考试时,我有时手指哆嗦或双腿打颤;考试前后,我吃不下东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