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9 11:48:32

成人“恐后”争孩童“六岁入学”

孩子的教育问题总是牵动着千千万万家长的心。这几天,关于“不满六岁的儿童能否入学”的问题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和网民的热议。教育部先是在网站上答复说:学校在优先保障年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的前提下,可考虑接收将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蹊跷的是,教育部的网站随后撤下了这个答复,而北京市教委的有关人士表示:本市严格执行“年满6周岁才能入学”的规定。
    持“年满6岁才能入学论”者认为,未满6周岁入学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而持“不满6岁也能入学”论的人认为,让差一两个月就满6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复读一年,“耽误孩子的上学时间,挫伤积极性”。两派意见争论激烈,而教育部先明确答复又撤下有关文书,也体现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审慎态度。从一项有5万多人参与的网络调查中,有超过75%的人反对“必须年满6岁才能入学”,这应该可以视为网络的主流民意。那么,教育部是否应该“从善如流”地放宽入学年龄呢?
    “6岁入学”的惯例有所依凭。根据早教专家的研究成果,孩子年满6岁时,各项生理指标尤其是大脑发育程度达到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水准。当然,具体到每个孩子身上,其发育状况各不相同,6岁并不能作为划分孩子是否达到某种聪慧程度的分水岭。另外,《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但并没有说“6岁”是“入学”的必要条件,小学不能接收达不到6岁的孩子。可见,从法律角度和发育水平来说,6周岁左右入学都是正当的。
    然而,从操作的层面来说,学校的年级划分是以“年”为单位的,总要给入学的孩子划定一个年龄范围。否则,年龄差别过大的孩子同处一班,就失去了分年级的意义。问题是,不管以什么时间作为入学还是复读的节点,都会产生“一刀切”的刚性,都会有刚好低于入学标准的孩子不能入学,都会有家长提出“差一两个月甚至差一两天怎么就不行”的问题,都会遇到是否公平合理的质疑。
    既要照顾到孩子的成长周期,又要顾及到可操作性,“6周岁入学”的节点应该是这样产生的。它虽然不能说毫无瑕疵,但已经是一个尽可能合理的方案。有质疑的声音,并不意味着就需要改弦更张。正常情况下,这种抱怨应该出自那些“望子成龙”心情太急迫的家长。然而,现在却是大多数网民都反对“6岁入学”的门槛,这就耐人寻味了。
    是这些人想不到上述前因后果吗?这倒不见得。网上反对声一片,主要是源自当下某些已成定势的公众心理。一是公众中弥漫着过于强烈的“抢位”意识:总觉得成长环境太残酷,自家的孩子最好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抢先一步,才能增加成材的几率。殊不知,中国教育实践中的大量事例表明,赢在“起跑线”的孩子输在“终点线”的比比皆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太苦太累,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二是年轻网民普遍有一种“被剥夺”的心态,总觉得有关卡就有黑幕,有取舍就有猫腻,强势群体在一切领域占据了有利位置,普通人一踏进社会就遭到“剥削”。他们表面上是在反对“6岁入学”的硬指标,实际上是对所有的秩序和规则心存怀疑。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成年人的确需要“人人争先,个个奋勇”的精气神,才可能获得生活的保障和做人的尊严。而社会上也的确存在种种不平之事,让人无法释怀。然而,人不能在任何事情上都做“好胜的公鸡”,更不能过早地把这种惶急的心态灌输到孩子们头脑中。否则,家长时刻急切和焦虑的眼神,将成为孩子成长中不能承受之重,最终收获的可能是适得其反的结果。对于“6岁入学”的规矩,家长们不妨报以轻松的心态:回幼儿园复读,孩子又多了一年快乐时光,等他们第二年入学时,说不定会凭着智力和体力上的相对优势,更加自信而愉快地成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人“恐后”争孩童“六岁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