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9 11:42:44

杨佩:取消小学外语教育的尴尬

  摘要:因对“去语文化”的担忧,全国政协委员朱世增建议小学期间取消外语教育
  基于对“去语文化”的担忧,全国政协委员朱世增建议小学期间取消外语教育。朱世增委员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传统本土文化着想,但笔者认为取消小学外语教育,并不意味着就能完全拯救这种“去语文化”的状况。
  取消小学外语教育在笔者看来是一种尴尬。
  我们都以文明古国自居,中国有着5000多年文化积淀。上下五千年不断地文化传承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也说过: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现在我们需要取消小学外语教育,才能维护我们渊源已久的文化,不觉得尴尬吗?如此的我们,怎么敢继续说我们有着丰厚的文化积累?
  全国政协常委杨维刚在提案中透露,近年来,在很多中小学举行的语文考试中,“错别字识辨”、“汉语拼音认读”等一些最基础的知识,得分率常常不足60%。有的孩子甚至连简单的“的”、“地”、“得”和最基本的标点符号用法都不会。“一篇500多字的周记中就有40多个错别字,而孩子们和家长却并不着急,认为先学好英语和数学为重。”(大洋网)
  现在的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人们赶着过西方的情人节,而有着神话色彩的七夕似乎已随着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永远“被”停在了银河。人们在圣诞的欢乐也似乎多于元旦。而列入国家法定休假日的“清明”,被青少年了解的更少。国家已经注意到了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我们应该有更多行动。
  然而若只能以取消小学外语教育这种方式的活动来实行,实在令民众伤心。现在已是全球化社会,对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实在不可少。我国在许多方面还需要英语方面的能手,例如对外广播。中国是强大了,但显然外国害怕我们这种强大的力量,在国外各种不利于中国的播报存在。只有中国自己有了一个对外真实广播的平台,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中国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而这种对外的英语水平,从小抓起当然显得重要和必要。
  国外掀起的“国学热”和国内的“去语文化”对比,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是什么真正造成“去语文化”?怎样解决“去语文化”现象?最近有人提倡用毛笔字写作文可加分,显然这也是一种不可取的方法。同样的存在若干弊端又不切实可行,未从根本解决问题。相反,这种“逼迫”的方法,更会引来许多学生对中国教育的反感。
  解决“去语文化”,重要的是加强对语文的积淀,从小就培养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兴趣。在他们还不会读书时,可以以说故事的形式,用简洁的语言为他们讲述。现在父母还能每天坚持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的人有多少?在引导孩子方面,我们的家长是不是应该更下一些功夫,而不是强行将孩子送到补习班。而老师,是不是应该少注意一些分数,而注重对孩子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遵循人类兴趣学习的规律,真正做到兴趣教学,我们应该就不会出现取消小学英语教育的尴尬了。
  作者:杨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杨佩:取消小学外语教育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