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爹妈装“苕” 教出4个大学生
去年,棉花价格大幅下跌,靠种棉为生的余家收入减半,陶红英只得外出打工。目前,她在武汉普爱医院做护工。新洲区凤凰镇余寨村的农民夫妇余祖志、陶红英在当地是名人。鸡窝里飞出金凤凰,夫妻俩的4个儿女,全部考上了大学,羡煞村里人。
4个孩子年龄都只相差约1岁。24岁的大女儿余丹青,毕业于华师日语专业,目前在东莞某企业做翻译;23岁的二女儿余亚青毕业于荆楚理工学院师范专业,现在武汉一家企业做行政人员;22岁的三女儿余自青目前就读于江汉大学武昌分校;21岁的儿子余勇成就读于武汉科技大学。
一对农民夫妇怎样教出4个大学生?近日,记者采访了陶红英和她的二女儿余亚青。余祖志和陶红英都是高中毕业生,在村里,夫妻俩算是“文化人”。在陶红英朴实的讲述过程中,记者总结出夫妻俩的三个教育之道:一养习惯,二养信心,三养品德。
一灯一桌营造学习氛围
一盏吊灯,一张八仙桌,4个孩子人各一方,作业做得不寂寞。有空时,夫妻俩也会坐到桌旁与孩子们共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夫妻俩对孩子们的要求是作业不做完不许出门,检查作业是夫妻俩每天的功课。
他们并不反对孩子们玩,还在院子里的树上自制秋千,买了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让孩子们玩。这种简单而温馨的氛围,使自家孩子“心不野”。
》》》 养信心:
父母装“苕”向伢求教
为了树立孩子们的信心,夫妻俩常装“苕”,向子女们请教学习,这让孩子们很有成就感,学习劲头越来越大。
“你们学了这么多知识啊,爸爸妈妈都不懂,教教我们吧!”余亚青回忆,从上小学开始,父母就常向她“请教”汉语拼音和普通话,理由是他们的普通话夹杂着方言。学校开了英语课后,“妈妈晚上一有空,就让我教她学英语,还现学现用和我们对话。”
余亚青对一件小事记忆深刻:小学三年级,她报名参加镇上的数学竞赛,预考后感觉没考好,她急哭了。没想到妈妈却说:“没考好不要紧,下次再来,只要努力总会考好的。”余亚青说,以后碰到类似情况,她的心理压力就小多了。
》》》 养品德:
一根油条姐弟分食
“小时候给孩子们买油条,我故意买一根,让姐弟4人平均分。”陶红英说,“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有的东西,也要分给别人。”
农民种地供养4个孩子读到大学,经济困难可想而知。陶红英说,他们家是村里唯一没盖上新房的家庭。几年前,儿女们在县城读高中时,每人每月生活费仅80~100元,伙食基本上是面包加方便面。但孩子们非常体恤父母,生活费总有节余,回家就交给父母。“二女儿最节约,每个月都省下十几块钱给我……”陶红英的眼圈红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