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是张“脸”要“修”才好看?
目前,很多家长认为学好奥数是进名校的筹码,著名奥数教练尚强认为多数学生没必要学.■教育部门
“培优班”已经“变异”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教育局历来不主张学校组织奥数班,但目前,中小学校里出现越来越多以奥数、奥英为内容的“校园培优班”。市教育局允许其存在的初衷是补充课堂教育,对特长生进行一定的辅导。而现在发现,在“培优”的背后存在某种“变异”:一些家长“为升学多一份筹码”就“拼命”、“盲目”地把孩子“挤”进这样的班,这已违背教育的初衷,盲目给孩子增加了学习负担。
这一类型的“班”由校内扩展到校外,这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对学生来说是否公平,二则给教师管理带来挑战,比如教师收入的税收问题等。目前,市教育局正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听取包括学校、学生、家长在这方面的反映,并对这些现象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家长
奥数:
进名校的另一筹码
家住景田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儿子在荔园小学读三年级,每个星期天下午都去中航苑附近的一个培训班学习约一小时的奥数。平时学习也辛苦,儿子好不容易有一个周末,可还要早早起来做奥数题,再练习半天书法,她心里也很心疼。她告诉记者:“但是没办法,孩子班上成绩好的都在学,他不学,就比别人差了。至于为什么大家都在学?很简单,大家都想考重点中学啊!奥数是一些重点中学选拔优秀生源的重要参考,连区里稍微好一点的学校在录取或者分班时都要涉及到奥数内容或者需要参加奥数比赛获奖的。为了比别人多一份筹码,只能辛苦一点了。”
奥数学得好,可以顺利过高考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办法》规定:“经所在中学推荐,招生学校审核同意,可免于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符合条件之一是“(二)高中阶段在下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中获得一等奖以及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其中有提及“省赛区”竞赛的有“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全国决赛”则是“中国数学奥林匹克”。
■教育专家
学奥数,多数学生并非必要
尚强
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
尚强因培养出世界级“奥数冠军”而闻名全国同行。“学奥数,对孩子成长到底有多大作用?”尚老师对记者说,应该说,每一门学科都是有用的,但不一定非要让所有的人都来学。奥数,只是数学的一部分,属高难度高技巧性的数学,没必要让同学们都来花大量的时间来训练。尚强说,这就像所有学生都要锻炼身体,但不是要人人都成为体操运动员,很多人学钢琴但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钢琴演奏家一样。好的小学学奥数者达30%
尚强说,眼下深圳,明显超过自已能力范围去学奥数的学生偏多。有的学生,自己的功课成绩本身都跟不上,学习能力也不强,却被家长逼着去参加各类课外班学奥数。家长为了孩子将来的竞争多个砝码,把孩子搞得苦不堪言,自己也是身心疲惫,尚强说,深圳好的小学,学奥数的学生比例高达30%,甚至更高。他认为这是一个误区。一个正常的比例应该是,小学生有15%就可以了;中学时10%,高中阶段,只要有5%就可以了。取得好成绩相当困难
被称为“数学体操”的奥数,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大多能得到我国的北大、清华以及哈佛、牛津等名牌大学的青睐。尚强说,但这也不代表所有孩子都要去学,家长不明白的是,要令这些名牌大学对你的孩子感兴趣,一定要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绩,也才会取得“高考保送”资格。
记者问:究竟要达到什么成绩才有资格被保送?尚强说,至少要取得全省一等奖,进入全省前50名,但是要拿到这个成绩是相当困难的,再说,纵然取得全省一等奖,也未必会被北大、清华等名校录取。奥数好,数学不一定好
尚强认为,学了奥数并不意味着数学成绩一定好。目前,社会上一些奥数班,只是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但是学生却学不到自己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很多情况下是靠记忆力而不是靠解题的能力。其次,过分追求偏题和难题,却放弃了对学生数学基本知识的探讨以及构建学生基本数学思维的工作,从而与数学基础教育脱节,造成奥数好,但数学不好的情况。强迫易让孩子厌学尚强说,有的学生根本不喜欢学奥数,但家长强迫他们一定要去学,结果不但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让学生由此产生厌学心理,这违背了教育原则。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让他们学一学,提高一下数学的修养,是可以的。但切不可把学奥数当目的,当成努力的方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