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实践发展的现代境界
我国正处在社会历史进步的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改观了物质文明,同时也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没有比较就没有发展.我们进步了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尽管受转型期震荡的影响,我们还有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从德育的过去和现代相比较,客观地把握德育发展的形势,有利于我们在“改进”中实现“加强”;主动地认识德育实践的挑战。有利于我们在“创新”中实现发展。尤其对为数不少的习惯于传统德育方式方法的教育工作者来讲,变革德育实践,激励德育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现代德育理论更为深刻、更为全面。
我们的德育理论曾经有过一段绝对化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德育概念的研究似乎伴随着开放的程度在不断地拓深拓宽,尽管我们目前还拿不出一个公认的对现代德育的统一表述,但是从理性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来讲。现代德育理论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首先,今天谁都不会否认。道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中共中央编译局俞可平教授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从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出发认为:“‘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权利.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因此‘以人为本’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根本价值同一命题的不同表述,其实质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从马克思关于道德的论断来看,他认为合理的社会或国家应该是“相互教育的自由人联合体”。尚实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5期发表文章认为.“马克思主张的是人们的相互教育.每个人既是道德教育的对象,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他又进一步引用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者”的论断,认为马克思这一基本道德观被我们忽略了。
第三,从我国有关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来看,南京师大道德教育研究所鲁洁教授认为,“当代的教育在现代化的转型中发生了变异,道德教育出现了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的综合症”。她明确指出,“教育根本的意义在于精神世界的提升。教育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和完善”,“准确诊断当代道德教育所患下的病症,为恢复它的健康肌体而对症下药,众多德育工作者正在从各个方面为之付出努力”。
在“社会转型期道德学习的研究”的课题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蔓教授认为:“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关注、尊重和鼓励学习者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即让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重视培育和发展人的情感;重视双向沟通、对话、论理和代际交往。”
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则从德育在教学生态中的地位论证了“外施性的德育面临的问题是它难以进入到儿童心灵深处.因而低质低效.儿童在良好的教学生态中会自动形成德性.教学生本化是形成良好教学生态和建立德育真正基础的关键”。
江南大学师范学院薛晓阳教授从心理教育的伦理转向研究.提出道德教育的健康问题。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应当是促进人在道德上的健康,帮助人学会用道德的方式适应社会。因而。放弃强制和塑造的方法论,接受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应成为改进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结合上述举证,我想用于然同志在《理论前沿》(2004年第6期)的一篇文章中的观点来作为总结:“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出现的道德观念的变迁是自然而然的事.虽然我们不能说每一次道德观念的变化都值得肯定,但从总体上看道德观念是向着更进步、更平等、更文明、更人道的方面发展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二、现代德育实践更为丰富也更为艰巨。
道德理论是人类经历了从原始到现代、从野蛮到文明的一次次脱胎换骨的道德实践的突变中,发现了自己的精神价值,创造了提升自己生存质量的理性法则。道德理论的厚度影响着道德实践的深度,而道德实践的宽度也同样刺激着道德理论的高度。
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和信息环境无比开放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融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使德育成为了世界性的共同难题。在解决这一难题的过程中,我们遭遇到的问题更多,德育的内容更丰富——道德由单一的人与政治的关系引申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生灵等等大德大育之上;面对独生子女及教育结构的震荡,我们所听到的批评更多,德育途径更宽泛——道德由行政领导向家庭的父母、学校的班级、影视报刊及社会实践的各个场所普及;在多元价值与财富追求的公开角逐,以及贫富落差、诚信失衡面前,我们的孩子们更复杂,德育实践更为艰巨——道德由灌输的方式转向人格尊重、主体张扬、心理矫正、情商康复、生存体验、校本实践、生本价值的生成等更为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上。
没有深入的、广泛的德育实践,不可能产生真正适合中国特色的道德价值。这正是今天德育实践更为丰富、更为艰巨的价值所在。
三、现代德育实效更为辩证、更为人本。
改革开放以来,“德育实效低”似乎成为强调德育重要的口头禅。我认为,首先应有一个以什么为评价标准的问题,也就是说跟什么来比、比什么?与过去“高度的统一、封闭的朴实、高大全的样板、贫穷中的路不拾遗”相比,“实效”确实低了,但是反过来思考,那曾有过的“高尚”会不会就是一盆无菌室中茂盛的花朵呢?
其次.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发展与变革的层次和深度,而不能用简单的高低来评判现代的德育实践,或者说还没有到评判高低的时候。从人类精神产品的生成规律来讲,不同社会阶段有不同的道德概念标准,社会进步必然要带来道德的进步,只不过是呈现方式的着眼点不同罢了。
从现实来看,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人的价值在社会发展中被逐渐放大了,人权、人格、人的尊严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这是道德提升的重要标志。其次是人的主体性增强了,个性得到了普遍的张扬,人可以充分追求自我的生存价值,道德的自主性、主动性、多样性以及创造性取代了同一性,人的道德践行无论是高尚还是卑劣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种社会的真实,为道德的价值提供了更为切实的实践场。正因此,在从“七五”到“十五”的科研成果中,德育专著和专项研究成果以成倍的趋势上升;从中小学德育实践来看.在课程改革以校为本的探究中,我们几乎看到校校都有呼应主旋律的、针对实际解决问题的经验与特色。
上述这些变化,正在逐步地回归到一个根本的主题上,那就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追求的最高命题“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以人为本”出发来理解马克思所强调的“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我们很自然就会认识到道德不是孤立的。更不是绝对的。道德是存在于人的发展的“全面”和“自由”之中。是存在于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体之中。因此,道德的实效必须回归到人发展的生活之中,回归到人所有的社会实践之中,而不是从生活和实践之中分离出来。
在现实中,我们缺乏马克思的辩证思维,总跳不出传统的绝对化的思维方式,似乎认为只有“德育为首”了,只有单独组建一个系列、一支队伍,多开几门课程,德育自然就加强了。实际上,教学与德育不能分离,学科教学中处处有德育,人人都应该是、也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者。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班华教授曾发文专门论述: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他认为,“德育的实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活动方式,而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形式。应当改变教育的现状,努力使德育与教学融合”。请注意,班华教授强调的是“融合”而不是外在“渗透”,但现实中不少中小学仍在演练渗透的文章。
我想,当代道德观念并未滑坡,而道德践行所产生的滑坡问题同经济、政治等等问题一样,只有在社会实践的深化改革和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当前道德教育所出现的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以及成人化、运动化的综合症是回归原点的一个必然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命题的本身,就是人类一个漫长的追求过程。对中小学来讲,要在追求德育发展现代境界的过程中,创新更适合当代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德育实践,这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