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9 11:36:44

“择校现象”根源----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为什么家长都不惜调动一切资源为孩子择校呢?从主观上来说,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无可厚非,但是,从深层次而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才是促使“择校现象”出现的根源。
  主观原因:希望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作为家长,他们择校的理由很简单,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享受更优质资源。所谓“择
  校”,家长看中的是名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很多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就近上一所“薄弱”的学校,而是能有更好的选择。
  很多家长的观念是“上了好小学,才能上好初中”。家长刘先生认为,万丈高楼平地起,全仗着地基牢固了。“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有一个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开始,非常重要。俗话说:‘火车跑得快不快,全凭车头带’,小学老师不仅辅导孩子学习,孩子许多观念,理念都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看来,小学的花费及小学阶段的重要性远不及初中。“初中三年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太关键了。上不了好一点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考不上好大学,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人生之路。”一旦择校成功,家长们长舒一口气,仿佛已经看到了孩子美好的未来。一位杜先生也表示,“我们家孩子的户口不在居住的区内,所以只能读民办中学了,一样要择校,就要选最好的了。”
  “到好学校去”,家长们为此付出了精力和财力。其中相当一部分家长是冲着学校的升学率以及人们相传的好学校。也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孩子去最好的学校读书,是家长应尽的责任。
  客观原因:学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择校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校与校之间的巨大落差必然导致择校。”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这样说。从现实情况看,在任何一个地方,同一性质、同一类型的学校之间,在办学硬件、办学软件、办学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另外,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校风、学风,校长的管理水平、对外宣传策略,以及学生家庭的文化程度、教育方式方法、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周围的环境因素,都有非常大的差异。
  孙云晓认为,择校打破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规则,使升学制度由原来的“分高者上”成为变数很大的“综合考量”,其中包括分数,也包括家庭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说,交上高昂的择校费,意味着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则面临着借债上学。其实,这种情况也有悖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择校现象”根源----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