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老师与学生关系如何?既是朋友也是师生
90年代的学生与80年后的老师,年龄刚好相差10年,但“90后”学生的好奇心强、知识面广以及表现极强的学习能力、思辩能力、表达能力,与这些刚走上岗位的“80后”的老师,无疑极为相似和吻合,乃至在课堂还是课后,他们自然而然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日前,记者在清城松岗中学采访了几位年轻的“小老师”,他们说:老师像姐姐又像妈妈
来自湖南的焦红蕾,毕业于赣南师范学院,目前是该校一名七年级的音乐和历史老师,今年22岁,任教3个月。说起老师她很兴奋,认为:“自己就是当老师的料。”女性特有的亲和力以及风趣幽默的讲课,令她很快与学生“打成一片”,以至很多学生将她当姐姐、妈妈,将自己的心事透露给她,如早恋问题:“老师,同学上课看了我一眼,我也看他一眼,他是否真的喜欢自己?”生理卫生:“心理很郁闷,在这个生理期该注意什么?”据她说,在课后,她常常与学生在宿舍一起煮饭。她坦然地说,自己更多是将学生当朋友。
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音乐课,她采取与学生做游戏、聊天的开放形式授课,将课堂气氛搞得像晚会般活泼轻松,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很受学生欢迎。由于平时她与学生建立了深厚感情,所以,如果有同学在课堂上开小差的时候,她只需盯他一眼,这位学生就会觉得不好意思,她说:“因为是好朋友嘛,自然要给朋友面子。”
不过,最后她也表示,虽说将他们当朋友对待,但不能玩得太投入,还是要与学生保持适当的度。特别有学生在课堂上捣蛋,下课后她还是与学生进行聊天式的批评。
老师就是老师
如果说,焦红蕾善于用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方式,那么,陆建文则擅长循循善诱式的教育。他今年7月毕业于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今年9月应聘到该校任数学教师。
据他说,虽说是自己的专业课,但却不敢疏忽大意。刚开始时,每晚备课到深夜,虽然很辛苦但仍觉得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他逐渐得出结论:不能由老师对学生进行强制灌输式的教学,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启发和诱导学生思考问题。老师考虑的,不是这节课要教多少节,而是学生从这节课里能学到多少东西。
对师生的关系,他承认刚刚从学生转为老师角色,能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但在课堂上,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因为,教学效果与课堂秩序有很大关系。刚开始时,由于他讲课的声音不够大,语速比较快,有的学生听不到而有意见。后来他改正后让学生都能听到,现在,学生上课安静多了,他与学生交流讨论也多了。
学生将老师当同辈看
另一位毕业于韶关大学的雷淑华,则已任教一年了。
对于这一代80年代后的“小老师”,她很有感触:刚刚工作时确实很辛苦。由于她样子小巧玲珑,很多学生将她当同辈对待。当她在堂上讲授语文“四书五经”时,有的学生有意胡乱解释,将“五经”解释为“神经病……”引来学生哄堂大笑。为此,她不得不整治课堂纪律后再讲课。从事了一年教学工作的她,觉得现在教得较为顺利。她说,除了课本规定的知识点外,与之有关联的课外知识也很重要,每当她讲到这些课外知识时,学生都饶有兴趣地听讲。
她还深情地说,原来有些教过自己的老师,现在成了好同事。以前自己是学生的时候,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后,通常认为老师是针对自己,专挑自己的毛病,当现在自己成为老师后,才深知老师教书育人的良苦用心,知道老师批评自己,是在帮助、教育和爱护自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