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是传承民间艺术的“温室”润物无声式的渗透
传统民间艺术进校园五年,教育部门负责人评价“这是一种润物无声式的渗透”【核心提示】
2002年,我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改,剪纸率先正式走进一些小学的课堂。如今,5年过去,狮舞、粤剧、武术等一批佛山传统文化艺术陆续走进校园。同时,在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背景下,佛山古老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在一片保护声中焕发新颜。站在5年这个节点上,一系列问题引人关注:这些走进课堂的传统文化艺术课程究竟开展得怎样?面临哪些困难?又该如何发展?记者为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24日下午,在禅城区燎原路弼头街狭长的巷子里,8岁的小妍用铅笔在纸上画了一只小狗后,开始用剪刀顺着轮廓剪了起来。
“很有意思的,老师说我可以用剪刀剪,也可以用刻刀刻!”小妍说的是佛山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很快,一条可爱的小狗便跃然纸上。
弼头街60岁的陈婆婆很惊讶,这样久违的画面似乎停留在她自己的童年记忆里。“没想到,现在的孩子也会!”
她不知道,附近的市二十五小现在每周都有剪纸课;当然她也不知道,我市譬如剪纸、武术、陶瓷、粤剧等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在中小学校园里润物无声般地被传承下来。
并非剪纸一枝独秀
市二十五小校园里有一道独特的风景:教学楼楼梯口的墙壁上挂着学生们创作的剪纸作品。
2002年,剪纸作为“乡土文化与儿童艺术教育”的课堂研究进入该校。“没想到效果很好,学生们在传统剪纸艺术上显示出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蔡老师说,更出人意料的是,学生们学习剪纸也引起了家长们、特别是本地学生家长的共鸣,“他们在怀念自己童年的同时和孩子们一起拿起了剪刀。”
而早在2004年6月,该校艺术科组长蔡莹莹老师推动出版了学生的剪纸和绘画作品集《从灵开始》。如今,蔡老师收藏了7年来学生创作的成百上千张优秀剪纸作品。
事实上,绽放校园的民间艺术并非剪纸一枝独秀。
在市五小,学校的广播体操现已被学校自创的武术操取代。校长陈玲告诉记者,1996~1997年时,学校开始教学试验,用上体育课来学武术。“这是一个以点带面的阶段。”到2002~2005年,武术教学在该校成了真正的特色项目。
“我们学校的每个学生都会武术的基本功。把这武术的基本功融汇到武术操里,并取代了广播体操。没想到学生做武术操比做广播体操更来劲。”陈玲说,武术操最根本的好处是能提升学生的体质。
这也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
“让孩子学个一招半式,既能强身健体也能让其身手敏捷,遇到危险时的自救能力会增强。”该校学生家长冯先生对此很认可。
不过,陈玲更看中的是,武术操能培养学生的武术精神,养成专注的习惯,同时陶冶学生的传统艺术情操。该校正计划编写有关的武术教材,“下个学期就能定稿。”
在去年的佛山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市五小用武术表演奥运五环图案,得到省、市教育局有关领导的好评。且每年参加全省的龙狮比赛中,学校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南海大沥嘉福小学去年下半年也开办了武术兴趣班,每周一次。体育老师李老师说,尽管其体育课上只是针对性给学生传授一些武术基本功,“但学生和家长的反映都很好。”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其对乡土文化、民间艺术进中小学校园一直都很重视。“这是我们课改的一项要求,也是课改理念。”
尽管没有专项的调研数据,但可以肯定我市600余所中小学都有以民间艺术、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教育。
据悉,2002年我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改、2004年高中课改前,中小学只实行两级课本,即国家和地方教材。课改后变成了三级教材,多了一份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只要是针对我市各学校的对本土文化的一个开发,学校根据自己的文化氛围来编写一个教材。”
目前,我市石湾一小和东坡小学等学校已出版了剪纸、陶瓷、龙狮、武术的校本教材,市十四中学出了武术校本教材,市二中出了风土地理教材等。
传承民间艺术的“温室”
这让我市知名学者安文江感到很欣慰。他认为,民间艺术、传统文化进校园非常有必要。
“前段时间和一些佛山工艺大师交流,提到陶瓷和剪纸的创新问题。我们都觉得现在的孩子们对港台流行的东西非常熟悉。而对我们佛山的一些民俗文化却很陌生。”安文江说。
几年前, 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市民间艺术协会主席梁诗裕与一些民俗专家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过程中,就发现许多传统乡土文化出现了断层现象。
为此,梁诗裕认为要想传统民俗文化有一个传承,就得从娃娃抓起,校园是弘扬民间艺术的最好“温室”。“要不然下一代就不知道自己家乡文化是什么了。”
记者从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了解到,目前我市民间艺术、传统文化正以多种教学形式在中小学内传承和发展。
效果最明显的是课内教学,中小学每周都有2~3节地方课程,教学内容通常包括狮舞、粤剧、木版年画、剪纸、陶艺等;
其次是办兴趣班、组织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其中民间艺术、传统文化占了非常大的比例并且保证了时间、场地、人员和经费;
第三种途径是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民间艺术社、南风古灶、粤剧博物馆等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的集中处参观、熏陶;
第四种途径是学校组织阶段性的大型活动,其中有很大一块内容涉及到传统文化,譬如校园文化艺术节,能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感受、领会民间艺术的魅力。
在这些途径中,梁诗裕最认可第一种。“尽管学校很重视,但还是很少有学校把民间艺术教育正式放到课堂来。”
安文江老师则希望,在有条件的学校里要进行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这些学校也应考虑编写相应的教材。
学习热情有待培养提高
尽管诸多事实证明,我市的民间艺术之花正在中小学校园里璀璨绽放;尽管学者、专家们一腔热情,但问题也同样存在。问题集中在:不少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以及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这些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热忱并不高。
禅城区建设小学的蔡校长告诉记者,该校曾办过剪纸、陶瓷、粤剧等民间艺术兴趣班,但今年就全部取消了。
原因是学生和家长的反响不太好。
“去剪纸不如玩电脑,学粤剧不如唱流行歌。”该校一名五年级男同学边扮鬼脸边回答记者的提问。
这其实也代表了不少中小学学生的看法,记者在连续多日对中小学生的采访中发现,其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并不浓。
“偶尔在课堂上接触到这些民间文化会觉得挺新鲜的,但要是规定要学就没意思啦。”市九小的小媛说,在课余她还要学钢琴和舞蹈,也没多少心思去学那些民间艺术了。
据南海桂城街道叠?小学何校长介绍,该校在前几年就开展了剪纸、陶瓷等民间艺术第二课堂,但只是“小打不闹”,并没有铺开。陶瓷教育今年在该校已经“流产”。“因为今年没有学生报名,学生反响不是很好。但剪纸还继续进行,一个月有两次剪纸第二课堂。”
何校长坦言,民间艺术放在学校发扬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学校也希望每一位学生都多才多艺,但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
曾经力举粤剧进校园的张汉峰目前也感到很无奈。
他曾经是南海某中学的语文教师,为了弘扬粤剧,曾花了8个月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编写了一本中学粤剧教材。该教材现已被广东省粤剧博物馆收藏入馆。
在教学中,张汉峰力图将粤剧与高中语文的教学进一步结合起来,比如,可以让学生听过红线女的唱段之后,联系杜甫的诗,看粤剧是怎样把诗转化为戏剧唱词的。但即便如此,当时班上也只有部分同学产生较浓的兴趣。后来由于这一教学创新难成体系,学校不太重视,认为可有可无。他逐渐也失去了兴趣。日前,当记者再与张汉峰提起粤剧走进校园与粤剧教材时,他连声说“别提了,别提了”。
尽管张汉峰还有编写佛山陶瓷、武术文化教材的远期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他已经离开了校园,管理着他的“中国青年粤剧网站”。
事实上,自2004年琼花艺术节举办以来,曾是市政协委员的黄继红也意识到,要想让琼花怒放,一定要从娃娃抓起,让粤剧后继有人,推而广之,剪纸、武术、陶艺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都该如此。
前年石湾三小就要求全校老师学粤剧,并在二、三、四年级开设每周一次的粤剧课。但将粤剧列为必修课的小学,却遭遇到没有课本的难题。
乐观情绪背后的疑虑
不过,梁诗裕依然乐观。
“在国家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中,佛山就有6项。从那以后,大家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关注度提升了许多!”梁诗裕表示,政府部门和文艺工作者都有责任做好传统民俗文化走进校园的工作。
他甚至建议,一所学校每个学期要有一段时间,如有3~5个月的时间来推广民间艺术、传统文化。“如果想让一代人知道什么是文化遗产,最好还是普及,从学校里培养一些优秀人才来进行传承。”
对此,市教育局一负责人表示,作为主管部门对于在校园内传承民间艺术他们不会简单地提口号。
“我们要把现实、需求与可能结合起来。学校教育能够容纳的东西非常有限,要考虑一个协调,重视一个东西并不意味着就专门辟出一块来。”该负责人表示,中小学关于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循序渐进、不断丰富的。“是一种润物无声式的渗透!”
对于民间艺术润物无声进校园的未来,该负责人表示教育部门会一如既往地鼓励、支持学校去探索佛山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之路。“在优化课改的多项选择中要首选传统文化,在艺术和科技中要结合传统文化来做,呼吁社会多给青少年来做这些健康的活动。”
同时教育部门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传承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同时为青少年提高受教育的机会。
“以学校和青少年作为基地和对象,以兴趣班、第二课堂和学校文化艺术节作为传播形式,以乡土文化传统艺术的具体样式作为主要载体,无疑有利于推动乡土文化传统艺术的普及。”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张喜平教授则认为,要让这种艺术形式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保持生命力还取决于:
能否深入开掘乡土文化传统艺术的精神世界,始终保留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能否达到乡土文化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代都市生活内容的有机结合,赋予乡土文化传统艺术以喜闻乐见的艺术效果?
能否实现乡土文化传统艺术及其内容引发市民的广泛认同,让艺术点燃生命,让经典蕴涵时尚,在审美愉悦中得到价值引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