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9 11:35:54

让农村孩子享受城里孩子一样的学习条件

一幢三层的小楼矗立在秋日的田野旁,阳光照进教室,看起来明亮而整洁,宽敞的院子里摆放着几张乒乓桌,教学楼后碧绿的树木在地上投下一片斑驳的影子。这是记者日前在椒江前所街道汾头洋小学看到的景象。
  前所街道共有8所完小,以前教学楼破旧,教学成绩相对靠后。从2005年起,该街道确立了加强完小建设,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决策。近3年的发展,如今7所小学面貌大变,在去年的区农村教育质量评估中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
  3年投入3500万元,硬件设施大变样
  城乡学校硬件的差距是教育不均衡最直观的表现,在前所街道看来: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缩小甚至消除教育硬件差距,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坐进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用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前所街道将建于上世纪90年代前后的、大部分已经老化的教学楼及一些小学危房进行了改造,2004年就投入了84万元改造了前岸小学教学楼房顶及门窗;2005年,对部分学校的厨房、厕所及道路进行了改造;在教育局的补助下,街道为各校建立电脑教室,让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每个教室;2007年,对街道7所小学进行旧房改造和操场配套改造,到今年年底,街道所有完小将完成校园场地硬化工程,这一时间比全区其他街道的同类工程早了整一年。
  汾头洋小学是前所规模最小的学校,有6个教学班,209个学生,10个教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室里新课桌光洁锃亮,左角的一张桌子上摆放着一台TCL彩电,还有专门的少先队活动室、电脑教室等。
  同样只有6个班的陶家小学比汾头洋小学要大一些,两幢浅色的楼房在阳光下整洁如新,宽敞明亮的教师办公室里,饮水机、空调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教学楼右边有一个大房间,用于开会及下雨天时学生进行文体活动用,被校长戏称为“多功能室”。
  前所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朱朝锵说,前所的每个小学都是这样的硬件配置,区别只是规模的大小和人数的多少,一个小学就是一所小小的花园。
  每年投入5-1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
  硬件建设上来了,软件建设也不能马虎,甚至可以说,教育的均衡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资源是否均衡。当前,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等现象较为多见。由于存在工资、福利待遇差别,农村教师流向城市或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这些问题在前所也同样存在,前所街道办事处主任王翔说,前所目前小学教师调配比较紧张,为了留住优秀的教师,街道制订了几条“政策”,比如规定新教师工作未满5年不能调出,评上区“星级教师”后要留校3年等。
  为了保证师资力量,他们采取了一个留住优秀教师的办法,即在财政上给师资力量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街道绝不拖欠教师工资,每年投入5-10万元用于师资培训等;为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还制定了相关奖励措施,比如小升初考试前100名的获得者,每人奖励1000元作为教师的补贴;街道目前正在规划校网调整,学校规模大了,留住教师的可能性便会增加一些。
  通过各种措施,教师待遇提高了,工作环境改善了,教师的流动量被控制在了2%左右。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过去,前所的教师往外跑,如今,别的地方的教师想往前所调。
  730名学生分享14.38万元困难补助
  在前所街道中心校有一位姓董学生,由于父亲去世多年,母亲打工收入微薄,既要还早年父亲生病时欠下的债务,又要维持一家几口人的生活,家庭的拮据状况可想而知。
  学校获知后,免去了董同学的书本费,还给他免费提供校服、营养餐等,如今品学兼优的小董已经考入椒江二中,继续他的学习生活。
  下墩头小学的赵老师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她班里有一名女生叫小敏,小敏的家庭非常困难,母亲没有工作,父亲因为生病也不得不在家休息,一家人几乎没有经济收入,住在一间很多年前造的破旧房子里。
  从刚入学时,学校就免去了她的所有书本杂费,还帮她申报了“春蕾女童”援助行动,获得了1000元的补助。现在小敏在该小学三年级就读,学习成绩很优秀。赵老师说,学校对她的费用减免会一直持续到毕业离校。
  在前所街道,为了保障每个孩子的受教育权利,家境困难的学生可以享受书本费全免和营养餐补助的待遇,外地学生与本地孩子一视同仁。
  近3年,前所街道投入了14.38万元用于补助贫困学生,包括前所中学的学生在内的一共730名学生受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让农村孩子享受城里孩子一样的学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