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引发的讨论:徐悲鸿作为名师到底该教几年级?
开学了,学生老师都忙着分班,各学科的名师教哪个班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如果你这时候问家长:当年,徐悲鸿任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时教几年级?家长也许答不出。但要问:现在学校中的名师都教几年级?他们一定脱口而出――毕业班!且不说大学,就说中学,就说那些一窝蜂扩招的名中学。由于师资不充裕,尤其名师匮乏,便让高二老师教高三,高一老师填高二,初三老师晋高一,依此拆低补高,最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教初一。
尽管家长、学校无奈,但都心存侥幸:初一、高一是基础课,让年轻老师练练手也无妨,待毕业冲刺时再由名师“精雕细刻”,也还来得及。
可当年徐悲鸿大师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亲授一年级课,教新生起稿、观察、修改及铅笔、纸张、油彩等工具的用法,到学生宿舍指导写生。二年级由吴作人等名家任课。至三年级,待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养成,才放手交青年老师带班。
对新师理应尊重。可教书育人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新师起步,教学和人生的经验尚在摸索之中,会不会把自身的“先天不足”带给新生?师生的磨合期又会多久?会不会影响新生的开头和起步?要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捷径之一便是让名师执教基础,放好样子,让新生的起点更高、更稳些。
其实,名师执教授业不仅仅是为新生夯实基础,传导人格,身教方法,也是向新师垂范,让新生与新师并进。
名师影响一生。悲鸿大师可谓用心良苦。大师何以如此?一是心有学生,尽力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二是教学理念崇高,不浮躁,不急功近利。也许还有一点,就是那时既不扩招收费、也不以“升学率”为考评标准吧。
名师教新生与名师教毕业班当然结果迥异,前者培养俊杰人才,后者大概只能造就考试高手。
由名师开启智慧,乃学子之幸,的确令人流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