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9 11:34:33

要想上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最先上一流的初中

  又是一年小升初,择校大战又在各地展开。为执行新的义务教育法,各地教育部门纷纷下达“禁择令”,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禁令之下,择校热在各种名目的掩饰下依然炽烈。(5月20日新华网)
  尽管法律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各地也频频出台“禁择令”,然而择校热依然愈演愈烈。禁止择校,有太多的道理,而且个个都是大道理。但是一个又一个大道理,却敌不过一个小道理:要想上一流的大学,必须先上一流的高中;要想上一流的高中,必须先上一流的初中……一个小道理,令“禁择令”成了纸上谈兵。一个小道理,更让基础教育的窘况凸现无遗。
  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选择了走培养“尖子”的精英教育路线,层层设置重点学校的制度,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除了这一个“硬伤”,还有“软伤”:一些地方政府因为畸形政绩观驱使,把发展教育事业异化成了办少数“一俊遮百丑”的学校。制度缺陷的“硬伤”加上畸形政绩观的“软伤”,遂使众多的普通校灰头土脸,一些薄弱校则在生死线上挣扎。在这样的背景下,择校热怎能不愈演愈烈?而动辄数万元甚至更多的“择校费”,则客观上将优质教育资源变成了谁出得起钱谁拥有、谁出钱多谁享受。
  遏制择校热,必管双管齐下,既治“硬伤”,又治“软伤”。不论治“硬伤”还是治“软伤”,政府都应是责任主体。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基础教育是公共服务,具有公共品性质。政府掌握着公共权力,是公共资源的守护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政府的职责,是均衡教育资源的配置,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只发“禁择令”而不缩小办学差距,是表面作为实质不作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资源的失衡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我们也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天下大同”。但关键是从现在开始就要下决心花力气改变现状。中国目前已进入矛盾凸显期,矛盾凸显期矛盾也多,但主要矛盾乃是机会的不平等。化解矛盾,需要变革起点不公的现状,以机会的平等催生其它的平等。从这个层面考量,“择校热”反映的就决不只是小道理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要想上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最先上一流的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