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网 发表于 2016-8-6 11:28:22

从“疑”到“学”的距离

  上海市奉贤区肖塘幼儿园陆花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易引起定向的探究反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天空、泥土、飞鸟,甚至一切日常用品都会成为追问的对象。他们的小脑袋里不时会冒出一个个“为什么”,有的问题也许显得幼稚可笑,有的问题也许缺乏逻辑,如果此时,因为孩子的问题缺乏价值而对孩子的提问听而不闻,漠然处置,或束手无策,蜻蜓点水,甚至嘲笑、不耐烦。殊不知正是这些“什么”和“为什么”是孩子求知欲的表现,是孩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通往天才的道路。牛顿不也是提出“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这个在一般人看来滑稽的问题而发现万有引力的吗?在你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忽视中,孩子的求知欲在一点点的消磨,孩子不再提问了,等到有一天你忽然发现灵动的孩子已对周围的一切见怪不怪,习已为常时,天才也离开我们越来越远了。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的提问,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回应他们,并不断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使孩子的智慧之源,永不枯竭。
  一、创设适宜的环境,引发问题
  罗杰斯说:“我知道我不能将任何东西都教给学生,我只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促使他学习的环境。”一个能够促使幼儿学习的环境,是一个能引发幼儿思考的环境,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生成问题。在物的提供上要丰富多样,开放自然,并动态呈现,要随着孩子的兴趣需要和教育需要相适应的适宜变化,投放的材料要适合幼儿的活动方式。同时,让幼儿参与环境布置、关注环境变化,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才能发现问题。在精神环境上,师幼间是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教师不断支持幼儿,鼓励幼儿。孩子们才会无拘无束的在来园活动中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在自由活动中,乐于参与;在户外活动中善于捕捉;在区域活动中尽情摆弄操作;在集体学习活动中敢于提出质疑;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积极主动。
  孩子们在动态丰富、安全自由的环境中,在民主向上、和谐的氛围才能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他们的眼更亮,耳更聪,思维更活跃,“什么”和“为什么”也就随即而出了。
  二、依据幼儿特点,保护问题意识
  孩子的问题千奇百怪,我们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仅要满足孩子求知欲,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求知欲。由于孩子的年龄小,经验不足,他们不能领悟亢长的解释,如果我们试图面面俱到详尽无遗地解答孩子的问题,势必不能帮助孩子学到知识,消除困惑,反而慢慢地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当孩子问:“月亮上有什么?”如果你详细的告诉孩子月球上有山脉、盆地……等一系列的科学术语的话,对孩子来说倒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从儿童心理角度出发,还不如用月亮上有嫦娥、玉兔的传说来回答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因此要回答幼儿的问题更要具备发挥幼儿想象力的特殊机智。在一个夏天的午后,天忽然暗了下来,一道道闪电划破天空,紧接着一个个炸雷在天空翻滚。有几个孩子吓得惊叫起来,并跑到我的身边:“老师,老师我怕,我怕,为什么要打雷呢?”看到孩子惊恐的样子,我忙安慰道:“别怕,是雷公公在打鼓呢。”“雷公公在打鼓,他在天上吗?他不怕雨淋湿了吗?”听了我的回答,孩子们显然忘记了害怕,激起了好奇。
  幼儿的思维活动是与其日常积累的经验表象直接相关,他们的思维活动具有单向、线性的特点,原有的经验水平会直接影响其认知质量。因此我们要关注幼儿,了解幼儿原有的认知经验,从而巧妙引导幼儿,自然过渡到已有的经验。在带小班的幼儿捡落叶时,有个孩子边捡边冒出问题: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如果我直接告诉他们是因为秋天到了,水分减少了,树叶就掉下来的话,对小班的孩子来说难以理解水分与叶子掉下来的关系。于是,我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天天说:“天冷了,树叶冷了,就落下来了。”杰杰说:“冬天了,树叶累了,要到地上休息了。”洋洋说:“是风吹的,风一吹,树叶就落下来。小凤说:“树叶生病了,就落下来。”看,树叶落下来在不同的孩子们的眼里有不同的见解,他们的回答更具有人情味,这些都是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但他们已经意识到树叶落下来跟季节变化有关,我及时加以肯定,更激起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因此对待孩子的问题时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来禁锢。
            

jzone 发表于 2016-8-6 11:33:47

  三、设置问题情景,激活幼儿思维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什坦认为,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景”。问题情景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人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形成寻找问题答案的心向。
  1。让幼儿在问题中发现问题来形成问题情境。
  在开展主题活动十二生肖中,班内的三十几个幼儿有的属虎,有的属兔子,他们通过交流后,知道属虎的都是七岁,属兔的是六岁。这时老师就提出:“是不是同一生肖的人年龄相同的?”孩子们带着猜测到幼儿园、家里向老师阿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进行调查,有的孩子发现有趣的现象:自己属虎,妈妈属虎,奶奶也属虎,原来不同年龄的人生肖可以是一样的。那么怎么样的年龄才能是生肖一样呢?孩子们不禁好奇起来,从而引起了他们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
  2。通过引导幼儿发现比较,分析来设置问题情境。
  在光滑与粗糙的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光滑”和“粗糙”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汽车轮胎上为什么要有花纹,如果轮胎很光滑会怎样?”马上引起孩子们的讨论,并对几辆不同轮胎的玩具车进行比较、分析。在一翻对比讨论后他们发现有花纹的轮胎能使车子很快停下,从而了解光滑与粗糙各有用处。在假设中,引导孩子积极思维,比单纯的讲解更能激起幼儿主动学习。
  3。利用孩子对某一问题持不同看法,引起争论来设置问题情境。
  在认识蔬菜的过程中,我故意放入蘑菇、平菇。果然,孩子们对这两种植物是不是蔬菜发生了争议,有的说:蘑菇、平菇是蔬菜,它们也生长在泥土里,也有根和茎,而且是素的。有的说:不是蔬菜,蔬菜有绿绿的叶子。……大家各执己见,互不服输。我就运用蘑菇和平菇是不是蔬菜的冲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使孩子思维激活。
  四、及时反问,深化问题意识
  所谓反问,就是教师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意识重新抛给幼儿。在一次脸谱的活动中,孩子们对脸谱的颜色发生了兴趣,幼:“脸上有很多颜色,有红色、黄色、黑色。”“五颜六色的,老师,为什么要在脸上画上各种颜色呀?”师:“咦!为什么要在脸上画上各种颜色呀?”老师故作惊异状,同时把问题抛回给孩子。幼:“为什么呢?”孩子进入思索。师:“红色和黄色给人什么感觉?红色和黄色是什么色系的?”老师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目的是引发孩子的进一步思考。幼:“红色、黄色是暖暖的,很温暖。”师:“那你们猜猜这个红脸是个怎样的人?”……
  老师善于把握孩子的心理,将孩子抛过来的球恰到好处的把问题反抛给孩子,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给予适当的提升,促使幼儿反思的萌芽。
  五、开展探究,强化问题意识
  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的兴趣容易转移,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单靠间接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必须通过他们亲身操作、体验、探究,才能获得。教师要针对孩子的问题,通过各种途径,让幼儿了解社会、亲近自然,认识生活,在亲历亲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提问的热情,而勇于提问,敢于提问。
  科学区最近投放了一些磁铁及相关的材料,孩子们可感兴趣了,常常在那里摆弄。于是,孩子们的问题接踵而来:威威拿着两块磁铁来找我:“老师,真奇怪,这两块磁铁在一块的时候,有时吸在一起,有时又不愿在一起。”斌斌发现大头针在磁铁上吸得时间久了,也可以吸另外的大头针了。小宇说:“怎么磁铁隔着玻璃也能吸住东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问题,并不断提出,进一步激发探究的热情。
  在主题活动“我的树朋友”中,孩子们每人挑选了一棵自己喜欢的树为朋友,他们每天都关注着自己的朋友,于是就发生了“香樟树开花了的误解”(把香樟树的嫩叶当成花)、“香樟树在落叶的担忧”“玩具飞到树上去怎么办”和“该怎么保护树”的一系列与树一起成长的同喜同乐的故事,在与树交往的日子里孩子们在观察、体验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学习解决问题。
  孩子的学习,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幼儿在一日活动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不是幼儿学习的障碍,而是幼儿学习的内容、时机和方式。从“疑”到“学”的过程在于激发幼儿热情,强化幼儿问题意识,这就需要我们用智慧细心呵护,用心培养,在“疑”和“学”之间搭建桥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疑”到“学”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