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8-10-13 22:25:02

语文的感性学习和理性学习

  语文的感性学习和理性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 巢宗祺
       
          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一度盛行偏于“理性”特点的学习方式,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出这种特点,一是在关于语文教育的文件和文章中,描述语文学习行为的,主要是一些表达理性含义的词,如“理解”“分析”等;另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具体行为,例如,小学生学习新词,要求记住它的释义,考试就要考词语解释;要求记住它的语法规则和语用规则。这种做法被认为是“科学”,特别是自从一些关于考试的说明中拟出一系列“标准的用词”之后,人们强化了这样的感觉,“识记、认读、理解、分析、应用”等被认为是“科学”“标准”的“规范”用词,而“语感”“感受”“感悟”之类,具有主观感性的色彩,难以把握,难以测量,用于表达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似乎就显得有些寒碜。
       
          说那些词表达理性含义,为什么?我们就以“理解”一词为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它的解释是“懂;了解(知道得清楚)”。一些关于考试的说明材料对“理解”的界说是:“指对(某学科)概念或定理、公式、法则等有理性的认识,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知道它们的由来,并了解它们的应用及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看来对这个词比较普遍的理解是,表示理性层面上的“懂”,词典里有这个意思——“知道得清楚”,但还没有说得很明确。在教育领域里,则似乎已经有了一个约定:①对事物等“有理性的认识”,②能用语言进行解释,③其他。
       
          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状况是偏于“有理性的认识”,弱于感性的体悟。中小学生,不管在什么样的年级,都采用这样的学习模板,强调言语及其作品意蕴的客观性和语言运用中的判断、推理等理性智力活动,那种通过“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思想情绪变化”的感觉、知觉等心理过程被排除或被抑制,语文学习成为缺少个人感受和主观能动性的活动,许多人读书往往读不出自己的“感觉”,只能复述别人解读作品的话语和由别人告知的知识条文。他们的“理解”其实就是“被告知别人所理解的内容”,接着是“记住被告知的内容”,然后就是“用被告知的内容来答题,来应对考试”。这样的学习,耗时费力,枯燥乏味,学生对语文的感觉变得迟钝,感受机能弱化。
       
          近几年,除了原来的那些“标准用词”以外,一些含有语文特色的词语被重新找了回来,例如,“感悟”“品味”。《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它们的解释是: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
       
          品味①尝试滋味;品尝。②仔细体会;玩味。

jzthree 发表于 2018-10-13 22:43:36


                               
       
          “感悟”一词表示感性层面上的“懂”。“品味”用在阅读、聆听等运用语言的活动中是“仔细体会、玩味”的意思,这一词义是由表示通过感觉器官产生的行为“品尝”的义项引申而来的。“仔细体会”是指通过“体验”,即“亲身经验”或“设身处地着想”,来领会,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它也具有感性地领会、认识的含义。“感悟”“品味”用于表达语言文字运用和学习的行为,表示要像通过感觉器官触摸物件、品尝食物一样,来感知语言文字的信息,并体悟由此信息引发的联想。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自身的感觉器官仍然是感知信息的重要渠道,有些信息一定要用自己的器官去感知,绝对不可能用仪器替代,而且要调动适当器官的适当部位发挥作用,例如品味食物。狼吞虎咽的吃法,可以解决胃部的饥饿感,但是食不知味。而“知味”则要靠舌头去品。有专家指出,作为味觉器官的舌头,它的各个部位还有不同的分工,各种味道又能触发各种不同的人生体悟和联想,比如,感受甜味的主要部位是舌尖,甜味是童年最敏锐的感觉,它能产生幸福感、宠爱感。又如,感受酸味的,是舌的两边,对酸的品味,体现了对人生的渴望。舌根是苦的感应区,有人说,逃过苦味,人生不完全,爱喝茶的人,乐于体验生活的沧桑感。美国人的食品特别甜,这和美国的历史短、文化浅有关。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理性思维越来越发达,而他们的感受机能总体上有所退化。有学者说,鼻腔记忆体可储存1万多种感觉,不过现代一般的成人大都已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所以有些保留古老敏锐嗅觉能力的人,法国的一些香水制造商都会出高薪竞相聘请。
       
          同样道理,语文的感受力,如果不觉醒,不开发,也会退化。因此 许多老师呼吁,要提倡充分开发和调动“感觉”来参与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突出这样一些表达感性含义的词,从表层来看,只不过是补充和丰富了语文教学用语,其实更重要的是,调整了语文教育的走向,使之行走在更能体现本学科特点的轨道上。这样做不是要贬低或者排斥理性的学习,而是希望过去一度被忽视的感性学习能得到加强,特别是在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强调感性把握,不是要简单地用“感性学习”替换“理性学习”,而是要做加法,是要求在适当的学习时期,针对适当的学习内容,采用适当的学习姿态。更多的时候,“感性学习”和“理性学习”两者是综合发挥作用的。
       
          在语文教育中,不但学生需要感性与理性力量的协同,语文老师也需要解放和增强自己对于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的感受力,在自己的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活动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既有主观的个人化的感受,又善于进行客观、理性的思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语文的感性学习和理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