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8-4-25 22:56:13

孩子越来越坚韧了,因为从小培养了这种能力

  生活中,我们见过太多“玻璃心”的孩子,即使面对一些轻微的挫折,他们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今年9月,一名9岁的男孩,因在学校出现听写错误,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放学后,该男孩回到家中,径直跑到6楼楼顶,并于楼顶自杀身亡。
       
          还有一位10岁男童,因为妈妈只带了姐姐外出逛街,心里不平衡,于是带着年幼的弟弟离家出走。
       
          而在我们身边,孩子遇到挫折之后轻言放弃,上兴趣班半途而废,生活中遇到事情总喜欢向家人求助,而不愿自己动手尝试,不愿意去挑战有难度的新鲜事物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我们都知道,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抗挫折的能力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我们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孩子似乎依然充满了无力感和挫败感。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从弱到强的过程。能够唤起孩子对自我的信任,激发起孩子的韧性的,除了自主的意愿得到舒展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相信自己拥有不断克服困难的能力。
       
          很多经不起挫折、“玻璃心”的孩子,缺乏的就是这种相信。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自我效能感”。它是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和预判。
       
          我们会看到有一些孩子,他们主动为自己设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并且对此跃跃欲试,达成目标之后,他们会很有成就感。
       
          而即使没有达成目标,他们也会坚持不懈地想其他办法。更重要的是,当他们面对失败时,一般不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是认为自己努力不够或方法不对。
       
          这样的孩子,往往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说,自我效能感决定了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付出和坚持的程度。
       
          影响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很多。

jzfour 发表于 2018-4-25 23:44:23


       
                               
       
          1. 父母包办和溺爱
       
          我们都经历过为人父母的紧张和焦虑,生怕孩子受到一点伤害,于是内心难以遏制想要帮助他把成长路上的障碍扫清的冲动。
       
          在亲子综艺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中,陈浩民的妻子蒋丽莎,一人带了三个娃上节目。
       
          有一次,因为儿子“小螺丝”偷吃了一口放在一旁的蛋糕,蒋丽莎把站在蛋糕前的小螺丝的头一把推进了蛋糕。
       
          蒋丽莎说:“很早就给孩子们定下了规矩,在吃任何东西都必须首先问过妈妈,因为担心坏人会用食物来引诱孩子。”
       
          但同时,她的内心也很困惑,纠结要不要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判断。
       
          心理学家曾说过:“我们要尊重一个孩子受挫折的权利。”
       
          一个孩子在自然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给予孩子自主解决的机会,那么他们会自动的培养出高挫折商,也能够让他们从中真切的看到自己的力量。
       
          2. 孩子背负了太多他人的期待
       
          电影《死亡诗社》中,学生尼尔酷爱表演,但父亲在一开始就禁止他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并反复强调,一切等到他考上并读完了医科大学之后再说。
       
          尼尔想要为自己争取:“这不公平!”,父亲告诉他:“你知道这对你妈妈来说有多重要。”
       
          后来,尼尔在一次演出中大获成功,但他的父亲并没有因此而为他高兴,而是坚决反对,并将他带回家决定第二天让其转学。
       
          尼尔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中,并在当晚自杀了。事实上,考医科大学从来不是尼尔自己的梦想,他真正热爱的是表演,从医只是父母想要借尼尔实现的他们自己的梦想而已。
       
          当一个孩子不是为了自己而活,那么他也就失去了面对生活的勇气。
       
          3. 自我感受被过多压抑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还小,他们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是感知不清的,于是,我们往往会代替孩子去做出判断,甚至无形中强迫了孩子接受我们的想法。

jztwo 发表于 2018-4-26 01:22:34


       
                               
       
          在前段时间播出的《爸爸去哪儿》中,杜江和儿子嗯哼有这样一幕,嗯哼对爸爸说,“我要回家”,杜江告诉儿子,“今天不能回”。
       
          嗯哼抬头问爸爸,“为什么不能回?”,这时爸爸告诉嗯哼,“没有为什么,我说不能回就不能回。”
       
          然后嗯哼不再追问,而是开始哭了起来。
       
          这种单向沟通出现的次数越多,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越容易压抑自己的想法,产生对自我的怀疑。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因为即使我们再爱他,也没有能力为他挡去所有风雨。
       
          可是,当孩子去上兴趣班,却总是三分钟热度就轻易放弃时;当孩子遇到一些挫折就灰心丧气、不肯再去尝试时,他们总是轻易就触碰到了我们心底里的焦虑。
       
          作为父母,帮助孩子形成坚韧不拔的毅力,直面困难的勇气,是我们能够给予孩子伴随他们一生最重要的礼物。
       
          帮助孩子提升“自我效能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设立合理的目标,增加孩子的成功体验
       
          在《不可思议的妈妈》中,叶一茜和小亮仔单独承担了一个经营餐厅的任务,叶一茜郑重的告诉儿子:妈妈需要你,并让小亮仔独自承担起帮助妈妈“拉客人”的任务。
       
          叶一茜说:小亮仔其实是一个比较害羞的孩子,去邀请陌生人来餐厅吃饭,对于小亮仔是个挑战。
       
          在两次开口邀请失败后,小亮仔开始给自己打气:“我真的真的很不错。”
       
          第三次,小亮仔终于成功邀请到了客人。而此时此刻,小亮仔见证了通过自己努力取得的成功,他的开心也是发自内心的为自己感到骄傲。
       
          给孩子提供历练的机会
       
          前段时间刚刚上映的电影《重返狼群》中,画家李微漪意外收养了一只小狼,并取名格林。

jzfour 发表于 2018-4-26 01:27:56


       
                               
       
          格林自小在城市里生活,当它长大后,妈妈李微漪决定让它重返狼群,可是一想到要让格林独自面对丛林法则,她心情复杂。
       
          有人对她说:“要是不舍得就带回去吧,还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的呢?”妈妈坚定的回答说:“自由!”
       
          最后,经历了重重困难和惊险,格林终于成功重返狼群。
       
          同格林一样,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我们必须让他们去走自己的路,才能让孩子获得心灵真正的自由,才能够激发出孩子内心最强大的力量。
       
          建立爱的联结,安慰和鼓励同样重要
       
          有研究表明,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让孩子体验到亲密和爱,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会更高。
       
          胡可也曾经说过:“用本心陪伴孩子成长,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于是,胡可尽全力的陪伴安吉和小鱼儿两兄弟的成长,及时的给予孩子鼓励,也会在孩子伤心失落时给予拥抱和安慰。正是胡可的这种教育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坚韧勇敢,又无比暖心的安吉。
       
          只有我们相信孩子的能力,成为孩子身后默默为他鼓掌的人,让他们伸展自己的触角去感受这个世界,才能够逐渐为孩子建立起拥抱世界的勇气。
       
          我始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天然具有顽强的活力。
       
          愿我们的爱与包容、信任与放手,成为孩子坚持不懈、勇敢面对世界的坚强铠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越来越坚韧了,因为从小培养了这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