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家长应该如何引导
孩子的孤僻心理是怎么形成的?1. 父母对孩子社交活动的过分保护和限制
在孩的子成长阶段,有的父母为了不让他招惹是非,就采取非常小心的态度来教导与照顾孩子。例如,有些父母会限制孩子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及游戏,常常告诉孩子这个不好那个不好。
理所当然,有很多小孩会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并因此对于自身之外的人或者事敬而远之。这样一来,孩子必然会产生多疑、自卑、孤僻等心理。
2. 周围环境的影响
除了父母的教导之外,周围环境也是使孩子产生孤僻心理的关键因素。例如,本案例中洋洋的生活环境过于单一、封闭,以致洋洋的性格最终变得孤僻、不合群。
3. 父母情感的缺失
情感缺失即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千万不要小看这份“爱”,它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当孩子出生后,父母的爱,是给予孩子安全感和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的第一途径。倘若此时孩子缺乏了这种爱,就会产生不安全感以及对社会的不信任感。
所以,父母一定不能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忽视对孩子感情的关注,这将导致孩子形成情感上的冷漠,逐渐走向孤僻。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在日后自然会对社会和他人抱以冷漠态度,这一现象也严重影响了孩子健康心理、健全性格的形成。
专家支招
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多的实例表明:人们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其中,后者对事业成败的关系尤其重大。总之,交往对于健全人格、完善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与创造能力、成就事业是大有益处的。
每一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将来能够获得成功,所以在孩子正值幼年时,就应开始培养他们的良好性格。但是面对孤僻的孩子,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呢?
1. 要鼓励孩子多串门
串门是社会交往的一种形式,它可以促使孩子性格变得更为开朗、合群,有利于培养他们团结友爱、宽厚待人、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让孩子从小与成人交往,对其性格、性别角色的认同,行为规范及独立性、自信心、交往适应性、智力发展等方面大有好处,并有利于幼儿形成能屈能伸的心理品质,使他们长大后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但是,对于孩子串门的时间、地点和礼仪,父母都要给予及时指导。否则,孩子便有可能出现“人来疯”的毛病。
2. 正面引导对于兴趣过分着迷的孩子
性格孤僻的孩子,通常会对某种兴趣过分着迷。所以,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家长要及时进行正面引导,多与孩子交谈。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走亲访友,让孩子了解变化万千的现实世界。或带孩子走近大自然,去感受自然的美、社会的美,使孩子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做到智商与情商同步发展。
3. 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都在家里独居。如果在孩子的成长阶段,父母不善交际,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习惯与陌生人交往,那么就很容易影响孩子,使其有孤僻倾向。
所以,为了改变孩子这样的性格,父母就必须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应设法使孩子与周围的同龄伙伴在穿着、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方面保持一致,避免孩子因为与众不同而产生不自在的感觉。
4. 教孩子融入集体
要想让别的小朋友接受自己的孩子,就必须让他明白什么是集体。在平常生活中,父母要多鼓励孩子把小伙伴和同学看做自己的兄弟姐妹,融入集体的大家庭中,积极参加幼儿园或学校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和发展自己的交际能力。
5. 邀请小朋友来家做客
为了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父母可适当地鼓励孩子邀请一些小客人来家做客。当然,小朋友来到家里后,父母要热情招待,为孩子做出榜样。另外,孩子早上到幼儿园时,可邀邻近的小伙伴同行。买了新玩具也可以提醒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以使孩子逐渐习惯并适应集体生活。
6. 消除各种不利因素
孩子孤僻、不合群性格的形成,有着各种各样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因此,父母在进行纠正之时,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比如,有的孩子个人卫生较差,身上又脏又臭,因而小朋友都不喜欢他。对这样的孩子,父母要帮助他搞好个人卫生,把他打扮得干净整洁,使小朋友转变对他的看法。
当然,还有的孩子是因为社交中受到挫折而形成孤僻性格。例如,他在一次与同伴交往中受了委屈,玩具被抢走了,甚至还挨了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再不愿和小朋友一起玩。如果孩子是因为这样而变得孤僻,那么父母可以暂时让他独自玩一段时间,然后再帮他选择性情温和、懂得谦让的伙伴一起游戏,使他重新产生与同伴游戏的快乐。同时,还要教育他能原谅别人的过错。
总之,家长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交往行为,给予及时指导和提醒,使孩子能适度、有益地开展最初的人际交往活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