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9 14:56:08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依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狂lán(   ) 屏(    ) 障哺(    )育    诗意盎(   )然gěng(    )咽(    ) qí(   )岖   阻yì(    ) 炽(   )痛   háo(    )鸣qìn(    )凉如水tā(    )塌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1)我看到这种情形,正在诧异。
       
          (2)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千里。
       
          (3)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风。
       
          (4)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
       
          3、文学常识。(1)《黄河颂》选自组诗《          》,(       )做的词,(      )作曲。(2)《失根的兰花》体裁(   ),作者(   )。
       
          (3)《土地的誓言》作者(   ),原名(      ),辽宁(   )家。
       
          4、病句修改。
       
          (1)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2)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3)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4)走近美丽的丹阳中学,我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5、默写。
       
          (1)故园东望路漫漫,                。(岑参《逢入京使》)
       
          (2)       ,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3)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
       
          6、再过几天就是父亲节了,在这温馨的节日里,你有什么话要对爸爸说吗?有什么祝福要献给爸爸吗?请在你的贺卡中,向爸爸奉上最真挚的情感!(要求:语言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30字以内。)
       
          二、阅读理解。(一)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_______“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________“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________“散学了,——你们走吧。”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祈祷(    )(    )惨白(    )哽住(    )
       
          2.在________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3.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粗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    )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一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6.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语段选自《   》,体裁(   ),作者(      ),(   )作家。11、本语段对韩麦尔先生主要采用了(      )(       )(       )描写。
       
          (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                     )。(                  )。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                               )。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机杼(   )   鞍鞯(   )      胡骑(   )   金柝(   )   策勋(   )
       
          赏赐(       )
       
          2.解释文中中加点的字词。
       
          3.填空。
       
          .《木兰诗》选自          朝          (人名)编的《          》,这是          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它和《                》并称为“乐府双璧”。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          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             的女英雄形象。
       
          4、依据要求在原文中默写。①.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②. 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③.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④.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⑤.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
       
          ⑥诗中的 “            、                     ”一句,用         和         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⑦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                      ,                     ”一句诗文。意思是(                  )。
       
          (三)摆渡老人
       
          李文忠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   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__________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____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2.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加粗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和________的心情。
       
          4.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5.“摆渡老人”中的 “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生活中,正是由于有亲情、友情、温情,才使我们更感觉大生活的美好;也正是由于你对朋友、父母、师长以及陌生人付出的爱心,才使你感受到生活的意义。请你以“爱,围绕在我身边”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爱的真切感受。要求:1、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内容充实,字数不少于600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