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43:31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十几减九》的教学片段与反思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
  电脑演示,教师讲述“星期六那天是小白兔的生日,小白兔要请13位客人,所以小白兔准备了好多好吃的。你瞧,已经来了好多客人。
  2、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你能在图上发现数学问题吗?
  学生看图思考了一会,纷纷举手回答。
  生:小白兔要请13个客人,已经来了9个,还有几个没有来?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怎么列式?
  生:13-9=4
  师板书13-9,并且提问:“你还能提出别的问题吗?”
  生1:小白兔准备了17个蛋筒,吃了9个,还有几个?
  生2:有14块蛋糕,吃了9块,还有几块?
  生3:有15个气球,放飞了9个,还有几个气球?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点击鼠标,一一出示问题。
  师: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7-9 14-9 15-9
  3、探究算法
  师:13-9=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吗?
  生1:我是这样想的,9+4=13 13-9=4
  师:不错,你很聪明。
  生2:我也是这样想的。其他好多学生纷纷表示也是这样想的。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考虑好久,有一位学生举手:13分成9和4,13-9=4
  师:也可以。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都沉默了,有的摇头,有的低下了头。
  反思: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可以张扬个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创新能力。它是学生不同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的自然展示。然而,多样化的算法千呼万唤就是出不来,这时该怎么办?算法多样化会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在哪里?
  教学片段(二)
  三、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1、师:小朋友,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1、都是减法。
  生2、都是减9的。
  师:还有吗?
  学生沉默。
  师:小朋友,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被减数有什么特点?
  生:被减数都是十几。
  ……
  2、师:对,这些都是十几减9。揭题:十几减9
  3、师:除了这些,你还能说出十几减9的算式吗?
  (指名回答,师板书算式)
  师:谁能给这些算式排排队?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11-9=2
  12-9=3
  13-9=4
  14-9=5
  15-9=6
  16-9=7
  17-9=8
  18-9=9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讨论
  5、全班交流
  生1:11、12、13、14……一个比一个大1。
  生2:2、3、4、5……一个比一个大1。
  生3:都有一个9的。
  师: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被减数和差。同时教师用彩色粉笔标出被减数和差。
  生:2比1多1。3比2多1。师追问:哪个2,哪个1?生:11的1,2是11-9=2的2。师小结:也就是差比被减数的个位多1。
  师: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学生沉默。
  反思:
  在探究十几减9的算式的规律时,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学生热烈地讨论、质疑、交流,把自己真正投入到了学习中,在合作中领悟、发现了规律。在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情感得到了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发展。然而有没有必要要求学生找出所有的规律?在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时,教师能不能明确指出找找被减数的个位和差有什么规律?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探究活动的时间,可以较快地发现规律。但是如果这样,学生的能力培养、思维发展怎么落实呢?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但怎样才能两者兼顾呢?
  教学反思:
  课后,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我反复思考,觉得在这些方面没有处理好。
  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片段(一)中,在探讨13-9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以致于没有出现预期的算法多样化,只出现了“想加做减”一种方法。而教师没有及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思路,一味地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其实,完全不必苦苦追问。应该让学生用学具来摆一摆,想一想,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算法,相互启发,激活思维。实现算法多样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堂交流存在着障碍。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交流。这种对话的内容包括知识信息,也包括情感、态度、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对话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语言,可以是表情,也可以是动作。在两个片段中,不难看出教师焦急的情绪无意中感染、影响了学生。以致于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愿说。其实,从课后了解的情况来看,并不是都不会。有的学生确实不会,有的学生不敢说,有的学生是不能正确地表述。如果教师能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就会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敢于争辩了。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没有落实到课堂中去。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都显示出教师过分地注重结果。当学生的探究活动出现困惑时,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索,而是急着给学生提供帮助,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为目的。但是如果无视学生遇到的困难,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探究,浪费宝贵的时间不说,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积极情感地培养。所以这也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
  如果学生的表述意思正确,但不规范,该怎么办?怎么评价学生不规范的表述?是否要求学生要学会规范地表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十几减九》的教学片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