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43:10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我和小树一起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我和小树一起长”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精神。
  2.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通过对数的猜测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生活中的数”“观察与测量”“加与减(一)”三个单元之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教材借助“我和小树一起长”这一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从“植树”和“重回故地”这两个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等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数”“观察与测量”“加与减(一)”三个单元的内容,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初步学会了估测物体的长度,掌握了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同时,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之后,有了初步的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具备一定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我们一起去植树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月吗?那刚过去的是几月?谁知道3月里都有什么节日?
  生:现在是四月,刚过去的是三月,三月有个三八妇女节。
  生:还有一个是植树节。
  师:3月8日是妇女节,植树节是几月几日?
  生:好像是3月12日。
  师:对,植树节是3月12日。现在我们的地球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而植树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所以,在三月里,很多人都会去植树。我们小朋友也不例外,淘气和他的小伙伴也去植树了。
  (意图设计这两个问题可以给学生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2.猜一猜
  (出示36页的情境图:一班)
  师:淘气很快种好了一棵,他东走走西看看,来到了一班种的树旁,他正在和小树比个呢!你们听他在说什么呢?
  生:我身高是1 m 20 cm,小树大约有多高?
  师:请你先估计一下,小树大约有多高?再说给同桌同学。
  生1:小树大约是1 m 10 cm。因为淘气比小树高一点,我觉得小树大约1m 10 cm。
  生2:我想小树大约是1 m 14 cm。因为小树比淘气低一些。
  师:像这样的1 m 10 cm,1 m 14 cm,都是1 m多一点,也可以说成是1 m左右。我们已经知道小树大约高1m。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一班种了多少棵树?
  (学生数出一班的棵数。)
  师:我们已经知道一班种了31棵,二班和三班也来种树了,他们种了多少棵呢?我们先来猜一猜,淘气告诉我们:二班种的比一班多一些。(出示12,43,98三个数)你们猜猜可能是多少棵?
  生:可能是43棵,因为淘气说二班种的比一班多一些,12比31少,98比31多得多,43比31多一些。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他的意见。)
  师:再来猜猜三班种了多少棵,淘气已经数过了,“三班栽树的棵数是两位数,十位是4,个位是5。”是多少棵呢?
  生:45棵。(学生都表示同意他的意见。)
  (意图通过学生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考,猜测二班、三班种的棵数的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估计意识。另外,增加猜数的环节,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添学习的趣味性。)
  师:我们知道了一班种了31棵,二班种了43棵,三班种了45棵,根据这些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该怎样解答?自己先想一想,再3人小组讨论。
  师:谁能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问题呢?
  生1:我们组发现三班种得最多,二班第二,一班最少。我们还想问问大家,一班和二班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你们会解答吗?(学生把算式和结果写在练习本上。)
  师:谁想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呢?
  生2:31+43=74(棵)。
  师: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3:我们组想问的是三班比一班多种几棵?
  生4:45-31=14(棵)。
  师:还有吗?
  生5:我们的问题是三个班一共种了多少棵?(学生有的面露疑色,有的皱起了眉头。)
  师: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有一点难了,我们把它存入问题银行,等以后学了更多的知识再来解决它,好吗?
  (二)小树长高了
  师:又是一个植树节,淘气和他的小伙伴商量去看看他们种的小树,坐着飞机来到了林场。你们看,淘气说什么了?
  生:小树都长高了。(出示37页的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学生观察图,说一说。)
  师:这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能发现吗?自己先想一想。
  (6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意图之前的小组讨论是3人小组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把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增加为6人,不但变换了讨论的形式,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多人讨论交流的机会,让每人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并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师:谁能代表你们组说一说?
  生1:我们组讨论的问题是柳树有多少棵。
  师:谁会解答?
  生2:40+16=56(棵)。
  师: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3:柏树比杨树多多少棵?
  生4:52-40=12(棵)。
  生5:杨树和柏树一共多少棵?
  生6:40+52=92(棵)。
  ……
  师:淘气在飞机上还看到了凉亭,他看到的凉亭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看书选择并讨论,全班交流。)
  (三)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师: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感受。
  生1:这节课我提了很多的数学问题。
  生2:我会算数学题了。
  生3:我想告诉大家要保护环境。
  生4:这节课我上得很高兴。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植树节”去植树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并从中渗透环保意识。
  其次,我根据教材原有的内容,增添了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二班种得比一班多一些”和“12棵、43棵、98棵”等信息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再次,本节课我还充分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首先一开始在“一班植树的情境”出示后,我就提出“你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一班种的棵数;紧接着,在三个班种的棵数知道之后,我又提出“你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吗?”让学生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接下来当我出示第二幅情境图时,对于图中的几个信息,我也不再引领着学生一一阅读,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积极思考,通过对各种信息的理解,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很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在这节课里,我采用不同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刚开始是两人小组,接下来是三人小组,最后才是六人小组的讨论形式。学生从一对一的交流,到小范围的讨论,再到多人参与的形式,不仅为学生提供多次讨论交流的机会,而且在每一次的讨论过程中,由于人数的增加,对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与人合作的要求也一次比一次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本节课中,我也有许多遗憾的地方。比如,在学生讨论之前,我还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和讨论,才能更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当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可以先让其他学生来说说他的看法,进行学生之间的评价,在学生有了思考的过程之后,我再作为其中的一员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才更能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落到实处。
  〖案例点评〗
  “我和小树一起长”是学生初步尝试应用数学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整节课以植树、重回故地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设计新颖。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设计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整体思路,由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性。
  2.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真正地把学生的探究发现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本节课,何老师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创设一个又一个有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境和事例,让学生在发现数学、应用数学中体验与感悟数学,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如:在植树情境中提出:“我们知道一班种了31棵,二班种了43棵,三班种了45棵,根据这些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该怎样解答?自己先想一想,再在3人小组讨论。”在小树长高了的情境中提出:“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能发现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在6人小组讨论。”
  3.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效地合作学习应是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本节课,何老师很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估计、猜测”或是“提出问题”或是“解决问题”,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的交流讨论,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进行的,因此,课堂上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积极性。此外,在教学活动中,何老师还多次采取了合作互动的方式,选择不同的组合形式(同桌2人小组、3人小组、6人小组),让学生经历合作和交流的过程,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合理地调整、丰富自己的认识,形成浓厚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合作气氛,初步培养学生团队作战的意识,强化合作精神,达到相互交流启发的目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我和小树一起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