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41:40

加减混合(参考教案二)

  教学目标
  (一)掌握不带小括号或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二)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三)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难点:用竖式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26+25+38=70-18-26=
  指名两人到前面板演,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并用简便方法书写。
  2.口算
  其余学生口算,要求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复习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12+8+20=50-30-6=42+8-30=
  78-40-6=52-(12+8)=70-(18-8)=
  订正板演,由学生讲解计算过程。
  (二)学习新知
  1.复习订正后,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新课。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看看同学们会做吗。
  出示例368-29+51=
  启发提问:
  (1)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竖式怎样计算?
  学生动笔在小黑板上试算,教师行间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先出示正确的做法。即:
  再出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由学生判断有没有错,错在哪里。
  第一种虽然最后得数是一样的,但是在计算过程中是有错误的,第一步忘了退位,第二步忘了进位。第二种抄错了运算符号。导致最后结果是错误的。
  小结性提问:
  (1)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计算“做一做”的两道
  题。
  (1)56+24-30=(2)67-34+39=
  指名学生讲解计算过程,对第(1)题的第二步能自觉用口算算得正确的同学进行表扬。
  2.出示例472-(47+16)=
  启发性提问:
  (1)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这道题有简便的书写格式吗?大家试试看。
  由学生在小黑板上试做,教师行间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做法,教师先出示正确做法。
  重点讨论有没有简便写法,出示学生可能出现的下面情况。有没有错误,错在哪里?
  第一步是正确的,第二步的被减数和减数填倒了,63减去72是不够减的。因此,像这样的题,只能列两个竖式,没有简便写法。
  独立计算“做一做”中的两道题。
  (1)32+(55-46)=(2)76-(13+42)=
  订正时,提问:
  (1)第(1)题有简便写法吗?为什么可以写成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可在书上填数。
  2.对比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两题
  81-52+4870-(23+35)
  在课堂练习本上做,做完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
  (2)口算下面各题
  55+30+856-3+9
  42-(8+34)81-7-70
  35+(10-6)74-(80-6)
  由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得数。
  3.判断下面计算是否正确,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第(1)题错,第(2)题对,遇到小括号前面是加号,可以用简便写法。
  4.课后练习
  练习一第5题和第9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加减混合式题(不带小括号和带小括号的)及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基础上进行的。
  用竖式计算不带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学生不会有什么困难。因此,采用由学生试算,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的方法,培养学生计算中的良好习惯。但对有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有的没有简便写法,有的有简便写法,这对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例4时,先放手让学生试做,根据学生试做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集中讨论的方法,这道题可以不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这道题有没有简便写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因为被减数和减数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道题没有简便写法。紧接着安排“做一做”的两道题,其中第(1)题由于两个加数可以交换位置,因此有简便写法。通过对比,使学生分辨清楚什么情况下可以有简便写法,什么情况下则不能。在巩固反馈环节时,采用判断的形式加以巩固。这样安排,突出了这节课的新知识点,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比较、判断的能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加减混合(参考教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