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41:32

认识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从实物抽象出几何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三角尺,问:这是什么?它为什么叫三角尺?那么什么是角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出示课题:认识角)
  [评析: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新知,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找角
  老师示范摸三角尺上的角,让学生也摸一摸角。
  这是一张长方形的纸,它上面有角吗?指名摸一摸。
  剪刀上有角吗?用你的小手比划一下。
  小闹钟上的角藏在哪里呢?
  (2)抽象出“角”
  小朋友真聪明,从这么多物体上找到了角,老师还可以从物体上取下角呢!不信,你们瞧!(老师课件演示取角)
  (指着取下的角)这些图形都是角。看老师画一个角(在课件上演示画角)
  (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谁的小手愿意被老师的三角尺上的角戳一下,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疼?(因为角是尖尖的)其他小朋友也试着用三角尺上的角戳一下自己的手心,是不是也有这样感觉?
  角是尖尖的,(指着顶点)这里的点就叫做角的“顶点”(出示:顶点)
  再用手摸摸这里(指着边),有什么感觉?
  这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边”(出示:边)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角的顶点是尖尖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你能找出上面三个角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吗?(指名指出来)
  (4)练一练
  想想做做1、2、3(学生独立完成)
  (5)找生活中的角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下面找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学生观察,找角,全班交流。)
  [评析:注意提供一些典型的实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的观察、感知。重视让学生经历由事实上的角抽象出角的图形的过程,帮助学生正确的构建了角的表象,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后又引导学生回到生活情景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以丰富对角的表象的积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不同方法做角
  在生活中角有很多,那你想不想亲手做一个呢?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材料,看看有哪些?每个小朋友尽量把这些材料都用上,同桌可以相互讨论,做出各种不同的角来。
  学生做角,汇报,你们是怎么做角的?
  3、比较角的大小
  (1)感知角有大有小
  你能将你做的活动角变大一些吗?变小一些吗?怎样使它变大?怎样使它变小呢?
  说明:角的大小与两边是不是靠近有关,角的两边离得越远,角就越大;角的两边靠得越近,角就越小。
  我把活动角的两边拉长,角的大小变了吗?我把活动角的两边缩短,角的大小变了吗?
  说明: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
  平时你在哪里还看到过像这样大小变化着的角呢?
  出示扇子、剪刀演示角的大小变化。
  [评析: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从而体验角的特征,初步建立了角的表象,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比较角的大小
  ①让学生拿自己的活动角和老师的比。
  大小明显的两个角只要用眼睛观察。
  教学生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不明显的两个角的大小。
  ②同桌相互比一比。
  老师提要求比:左边的小朋友的角比右边的小朋友的角大一点;两个小朋友的角一样大。
  ③比较两个钟面上的角的大小
  用眼睛看比不出大小,又不能重叠在一起比,你有好方法比出它们的大小吗?(同桌商量、讨论)
  集体交流(数格子、用活动角取下来比)
  ④小结
  ⑤用喜欢的方法比较同桌两人用纸折出的角的大小。
  [评析:力求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新知,在活动中体验新知,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角的特征有了更充分的认识,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接着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理解新知,从而强化新知,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四、巩固拓展
  1、想想做做5
  2、长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认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