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41:00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
  2.情境图
  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2.解决问题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3)22+13-6=29(人)   (4)22-6+13=29(人)
  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看懂了什么?
  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
  问题的方法。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得高兴吗?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们肚子有点饿了。走,老师带你们到面包房买面包去。
  (出示面包房图)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剩多少个?)
  谁能把这个问题说完整?
  (原来面包房里有54个面包,先卖了22个,又卖了8个,现在还剩多少个?)
  提问:谁会列式解答。
  提问:你会把22+8=30和54-30=24写成一个算式吗?
  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有办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吗?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选择方法,把想的过程说出来。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谈话:游园活动快要结束了,你们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他们在收集拉罐筒。]他们真是环保小卫士。
  提问:你会把这幅图的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自己解答,再说想法。
  2.谈话:我们走出了游园活动点,看,我们被一张统计表给吸引住了,这个表没有填完,你会填吗?
  做练习一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想法。
  3.谈话: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
  同桌交流,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归纳。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谈话:请同学们做一名有心人,用本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