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36:56

一年级数学教案——摆小棒

尊重学生的有不同摆法,并于一一展示,既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学生感知十进制的优越性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
  当意见不统一时,教师提供反面材料,让学生通过比较,真实地体验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此时把10根扎成一捆不是教师告知的,而是学生通过体验而获得的。
  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感知的基础上,借助小棒直观操作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通过不同形式的“摆、说”练习,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十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开放问题,把无序变为有序可以是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搜索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数,让学生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数来交流和表达信息。
  寻找参照物,估一估抓一把糖,一把铅笔的大概数,培养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的估算能力。
  紧密联系实际,运用1个金苹果换10朵金花的事实进一步深化十进制的概念。
  五、教学片段实录
   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①一根一根地摆,②两根两根地摆,③5根5根地摆还多2根,④10根一捆,再摆2根......
  师: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就能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意见很不一致,根本无法体会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
  教师不作任何解释,引导学生一起看课件。
  第一幅:(一根一根地摆)
  

jzthree 发表于 2016-8-16 21:35:17


  画面出现约2秒钟后马上消失。问:刚才画面上出现的是几根小棒?
  (学生无奈地摇摇头)
  第二幅:两根两根地摆
  

jzfive 发表于 2016-8-17 04:17:19


  (方法同上)
  第三幅:10根扎成一捆。
  

jztwo 发表于 2016-8-17 06:21:05


  学生非常兴奋,异口同声地说:“21根”。
  师:小朋友,其实三幅画面上都是21根。现在你喜欢哪一种摆法?
  生:我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
  生:我也喜欢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
  (学生的意见基本统一)
  六、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1、理解--建立数感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8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此时,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图均以出现为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的方法,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而10根扎成一捆的摆法却给学生带来惊喜、兴奋、成功。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实践--巩固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巩固数感。“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过这些数?”学生能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寻找教室内的,想象教室外的,回忆经历过的。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16个整体认读音节,学号13号,12色水彩等生活中的客观存在的数,不是他们胡编乱造的,而是他们正在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描述生活,解释现实。
  3、猜测--发展数感
  数学猜测是一种数学想象,能简缩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引入部分,从亲切地谈话中,从具体的情境中,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的相对大小,让他们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数数,又了解了学生的起点,可谓是一箭三雕。实践运用部分抓一把糖约几颗,抓一把铅笔约几支,红花本上约几朵红花等问题情境的设计,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当然培养数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在这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努力地体现这一目标。遗憾的是,实践运用部分抓一把糖约几颗,教师没有处理好近似数和准确数的关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年级数学教案——摆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