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36:28

《除法的估算》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在玩中寻找数学的影子这一系列的环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估算的意识与理解。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运用估算。
  教学时,我着重以下这几方面把握:
  1、引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利用现有教材中的情境图,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让学生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渗透助人为乐的思想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学生感到帮助人解决困难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2、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课标中指出要放手让学生探究新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教师只从旁引导。主要让学生自主思考,经历估算的过程。真正把知识融合为己用。
  3、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为学生创设了这么一个环节,其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估算的印象,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思想。在玩中积累经验,转化为自身的知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P16-17例2  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2、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和意识。
  3、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 2400÷6 250÷5 420÷6
  2700÷9 140÷7 120÷6 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回答,答对的就坐下。
  (二)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教学挂图,呈现农贸市场的情境图
  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为赵伯伯、李阿姨和王叔叔解决了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为李叔叔他们三人解决困难,好吗?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呈现李叔叔三人的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他们三人想怎么把蔬菜运走呀?
  (用三辆车一次把这124箱蔬菜全部运完。)
  课件演示:小精灵聪聪出现了: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同桌交流、讨论。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板书:
  李叔叔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讨论)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引导:你能大概猜一下他们每一个人运了多少箱吗?可以用什么方法快速地解决它呢?
  生讨论后反馈结果。
  请一学生叙述估算的过程。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把124看成120,120÷3=40(箱)
  (2)把124拆成120和4,再分别和3除,每人平均分了40箱,还剩4箱,又分了一次,最后还剩下一箱,每个人大约运了41箱。
  师板书:124÷3≈40(箱)
  或者 124=120+4 120÷3=40 4÷3=1……1
  124÷3≈41(箱)
  (三)小结:
  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帮李叔叔解决难题的?(估算)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在生活中你还认为哪些地方用得到估算呢?
  估算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当我们遇到数字较大的题目,比如分东西,而你又不能准确地算出该平均分多少物品给每个人时,我们就可以用估算来计算。
  (四)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做P16 “做一做”第1、2题
  1、学生说说题意,并说一说为什么260可以看作240或者280。
  之后解答这道题目。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道题。之后进行全班性讲评。
  (五)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游戏:神算子
  游戏的规则:
  1、要求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放到一起。
  2、每抓一把牙签后放到一边,先数出根数。接着再快速地算出该平均分给组内每个成员多少根牙签。
  3、每人一次机会。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4、最后评选出组内的神算子。
  板书设计:
  124÷3≈40(箱)
  或者 124 = 120 + 4
  120÷3=40(箱) 4÷3=1(箱)……
  124÷3≈41(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除法的估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