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35:55

数学广角(二)

  教学设计说明:
  课的的开始通过“春游”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后,让学生观察思考,有条理地猜猜结果。由于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难懂,所以教学时留给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最后,在教学例题的基础上,设计相关的练习,培养学生类比推移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教学时,要多关注“后进生”的指导,培养他们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具、学具:卡片学具、课件。
  预期目标  师生活动  修改栏:
  通过“春游”这一情景引入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由于这一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让学生通过摆学具、及合作学习,可以比较容易(直观)地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
  在原有例题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渗透“逆向”的思维方法。
  通过 “做一做”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练习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合作完成时,老师要加强对“后进生”的关注,给予他们适当的启发指导。  一、情景引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春游,高兴吗?(高兴)
  (播放课件)
  师:首先,我们先去水果园看看,在水果园里,我们遇到了西瓜姐姐,一个西瓜重1千克,你们觉得呢?(比1千克重)
  师:为什么?(因为天平斜了一边,西瓜比1千克重。)你们再猜猜,一个西瓜大约重几千克?(学生自由发言)
  师:对了,1个西瓜大约重4千克,请小朋友用学具摆一摆。(学生操作,老师巡视)
  师:小朋友是这样摆的吗?(播放课件)接下来,我们又遇到了苹果妹妹,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请小朋友再估一估。(学生回答后,播放课件)
  二、教学新课:
  师:我们已经摆出了1个西瓜重4千克,又知道4个苹果重1千克,小朋友,你们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好,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播放课件)请小朋友通过学具再摆一摆。(学生操作,老师给予适当指导。)
  学生汇报,让他们说说原因。
  师:小朋友说得真不错,你们都是这样想的:(边播放课件,边讲解。)
  师:请小朋友把思考过程再看看、想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厌。(让学生进一步消化理解,从而理清思路。)
  三、反馈练习:
  师:游完了水果园,老师的肚子都有些饿了,我们去吃麦当劳好吗?(播放课件,学生再一次激动起来,好奇的睁大眼睛盯着屏幕)
  师:麦当劳叔叔告诉我们:1个汉堡可以换2个鸡翅,1个鸡翅可以换3个冰淇凌,那么1个汉堡可以换几个冰淇凌?(学生直接抢答)
  师:你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你是怎么列式的?
  让学生重点说说列式的意义,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小结。
  师:这时,麦当劳叔叔又送来了可乐。你们看,麦当劳叔叔告诉我们什么条件,他会提出什么问题呢?(让学生观察,找出数学信息,并发现问题。)学生发言、汇报。
  师:1瓶大可乐可以倒满几杯呢,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一步说:我们知道了1瓶大可乐可以倒满12杯,那么2瓶大可乐又可以倒满几杯呢?
  师:要求2瓶大可乐又可以倒满几杯,我们可以先求什么?这道题该怎么思考呢?(我们知道了1瓶大可乐可以倒满12杯,所以求2个大瓶就是12×2=24杯)
  师:吃饱了,喝足了,我们继续出发吧,下一站我们到动物园。(播放课件)
  四、巩固练习:
  师:动物园里的小动物正在玩跷跷板呢,你们看?(播放课件)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让学生找出条件和问题,老师适当板书,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
  师:2头牛等于几只羊?我们该怎么思考,请小朋友先独立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师:看!小鸡、小鸭、小鹅也在玩跷跷板,你们知道谁重一些吗?(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说明原因。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五、总结提高:
  师:离开了动物园,在回家的路上,我们又遇到了小白兔。小白兔和小灰兔正在换萝卜呢!他们换了好几次,总也没换对,你们能帮助他吗?(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答案,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
  师:原来6棵大白菜可以换54棵小萝卜,小白图兔这下明白了,可高兴了,它要谢谢小朋友。这时又来了一只小黄兔,它也想换萝卜,你们看。(出示新题目)
  六、谈学习感受。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运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数学广角(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