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二)
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正确解答,并学会新的检验方法。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两种方法解答连除应用题。
难点:理解第二种解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启发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乘应用题,请大家看这道题。
(投影出示复习题)
三年级同学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5×3×2 15×(3×2)
订正时请同学分别讲清算式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师:我们把这道连乘应用题改变一个条件和问题。即把问题改为已知条件90人,把已知条件中每组15人改为问题。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后,(老师投影出示例题)看看同学们是不是这样改编的。
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默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学生回答时,老师出示线段图投影片。
请同学在作业本上解答,几个同学写在玻璃片上,订正时用。老师在学生做题时,行间巡视,个别指导,做到胸中有数。订正时,每人看着投影说出每个算式的意思。(老师板书)
(1)平均每队有多少人?
90÷2=45(人)
(2)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45÷3=15(人)
(1)一共分了多少组?
3×2=6(组)
(2)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90÷6=15(人)
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请同学分小组说一说、互相启发,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请别人解答。(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生:第一种解法用90÷2=45(人)是先求每队有多少人。再用45÷3=15(人),求出每组有多少人。第二种解法先求2个队一共有几组,用3×2=6(组),(插问用2×3=6行吗?为什么?)再用90÷6=15(人)求出每组有多少人。
师:如果真的理解了解题思路,那么我们想一想怎样列综合算式。请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几个同学写在玻璃片上)
订正时,老师板书。
第一种解法: 第二种解法:
90÷2÷3 90÷(3×2)
=45÷3 =90÷6
=15(人) =15(人)
同时讲清每种解法的思路:
第一种解法:用90÷2表示求每队有多少人,再除以3是求每组有多少人。
第二种解法:3×2表示 2个队共有多少个组,再用总人数 90除以组数,就是每组有多少人。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查呢?
(用一种解法检验另一种解法)
师:可以,这也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检验方法,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检验方法呢?(给同学们思考的时间)然后老师介绍另一种检验方法。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我们已经求出每组有15人,又知道每队分成3组,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可以求出每队有 45人)知道每队有 45人,又知道分成 2队,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可以求出 2队共有 90人)这样得出的结果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相同,说明我们解答正确。这也是一种检验的方法,从结果推到已知。今后我们在检查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验算,可以确保解题的正确。
做一做:(投影出示)
商店卖出7箱保温杯,每箱12个,一共收入336元,每个保温杯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再检验)
师:默读题、审题。先用分步计算,再综合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根据班上好、中、差三种类型同学,分别给他们玻璃片,订正时老师选用)
第一种解法: 第二种解法:
336÷7=48(元) 12×7=84(个)
48÷12=4(元) 336÷84=4(元)
336÷7÷12 336÷(12×7)
=48÷12 =336÷84
=4(元) =4(元)
答:每个保温杯4元。
订正时,请同学说明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336÷7=48(元)表示每箱多少元。再用48÷12=4(元)表示每个保温杯多少元。这种解法是先求每箱的价钱,再求每个的价钱。
第二种解法:先用12×7=84(个)表示 7箱共有多少个保温杯,再用 336÷84=4(元)表示每个保温杯多少元。这种解法思路是先求7箱共有多少个,再用总价除以数量等于单价(每个保温杯的价钱)。
这道题做得对不对,请两个同学互相叙述一下检验的过程。
(三)巩固反馈
1.三年级有2个班,每班有43个同学,一共栽树258棵,平均每个同学栽树多少棵?
选择正确的列式写在作业本上。
A.258÷2÷43 B.258÷(2×43)
C.258÷43÷2 D.258÷(43×2)
订正时请说明解题思路。
2.对比练习。
(1)百货商店卖出3箱上衣,每箱20件。每件12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2)百货商店卖出3箱上衣,每箱20件,一共卖了720元,每件上衣的价钱是多少元?
独立解答后,请同学分析两题之间的关系。思考“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下节课我们再重点研究。
作业:第104页第1题。
小资料〔解答应用题的检查和验算〕
学生解答应用题以后,进行必要的检查和验算,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及时发现并纠正解答中的错误,又可以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良好学习习惯。
解答应用题的检查,主要是复核列式与计算是否正确。具体做法是重新审题。根据题意想一想每步算的是什么,选择的已知条件和运算方法对不对,然后再检查计算是否有误,单位名称及答案书写得是否正确。
检查时,也可以根据有关知识,估计、判断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与题意一致。比如,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得数应介于这组数据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又如,求节约后的消耗量,如果计算结果比原来的消耗量还大,说明解答有误。虽然这是一种初步的、粗略的检查方法,但是能很快发现一些明显的错误。
解答应用题的验算,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是把答案当作已知条件,把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视为问题,然后列式计算,看结果与这一条件有没有出入。实际上这是一种改编原题,再列式计算的验算方法。当解答原题需要逆向思考时,用这种方法列式验算比较容易。如果解答原题只需顺向思考时,交换问题与条件再列式验算的思维难度反而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用其他的方法进行检查或验算。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如已知两数的和与差,求两数的应用题,只要验算两个得数的和与差就行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