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35:21

《1-测量》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长宽厚
  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    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  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书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 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说的对不对。(硬币、磁卡、钥匙等)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
  (3)说说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测量验证。
  三、课堂作业:
  1、练习一第1、2题。
  2、练习一第3题、7题。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5(  )    教室长10(  )
  玻璃厚5(   )   铁皮厚2(  )
  四、 维训练:
  怎样能较准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毫米?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硬币、磁卡、钥匙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就可以用毫米来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测量》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