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34:13

一年级数学教案——《我又长高了》

  〖教学目标〗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米”的空间表象,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3.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同时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有序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设计〗
  (一)设疑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用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那么今天上新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做一件事情。每组选两名代表,用学生尺(20厘米)量一量我们的教室的长有多少厘米。(学生累得气喘吁吁,结果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尺子太短了,而教室太长了。生:用学生尺来测量我们的教室的长度太麻烦了,而且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而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长,或者比较长的距离,那就需要我们长度单位家庭里的另一个成员来帮忙,它就是--米(板书:米)。它用符号“m”来表示。(板书:m)
  师:对于它,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呢?(学生叽叽喳喳,你一言,我一语。)
  (评析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低年级教学中,一要激发学生兴趣,二要在实践操作中发现数学问题,用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请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当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以后,发现原来学过的数学知识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时,就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教师紧接着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揭示新课。)
  (二)认识“米”
  1.了解“米”(大屏幕显示教材第16页主题图:画外音并逐一闪动人物。)
  生:1米有多长呢?生:(站在测量仪上)1米到我这儿,我又长高了。
  师:看了大屏幕,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伸开双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呢?(学生兴高采烈,踊跃比划。)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软皮尺,找出1米的准确长度。(大屏幕显示米尺。)
  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有多少厘米?生:(踊跃回答)1米有100厘米。
  师:(惊喜地)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生:尺子的末端有一个数字100,所以1米有100厘米。生:尺子上有10个大格,每个大格是10厘米,10个大格就是100厘米。
  师:真的吗?我们一起数一数。(大屏幕逐一闪动数字。)生:10厘米、20厘米......100厘米。
  师:90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90厘米再增加10厘米是多少厘米?100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呢?生:......
  师:同学们真能干,讲得真好。尺子上每1大格的长度都是10厘米。10个大格就是100厘米,也就是1米。
  (板书1米=100厘米或1m=100cm)
  (评析这里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配合,开始比一比、走一走、量一量的活动。
  (1)比一比
  师:比一比1米会从我们手臂伸平一边的指尖到手臂另一边的什么地方?
  生1:1米会从我们手臂伸平一边的指尖到手臂另一边的手腕。生2:到了我的手掌心。生3:到了我的中指的中间。......
  师:两臂伸长的长度和我们每个同学的身高差不多,一般来说个子高的同学手臂要长一些。
  (2)走一走
  师:把米尺放在地上走一走,看1米大约需我们走几步呢?
  生1:我要走3步。生2:我要走2步。生3:老师,我一步就跨过去了。......
  (3)量一量
  师:经过测量,你们发现我们教室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1:讲台的宽大约是1米。生2: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生3:门板的宽度大约是1米。......
  (4)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我们的黑板大约有多长?教室的门大约有多高?生:......
  师:各小组都配合得非常好,任务完成得很出色。请同学们再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呢?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再想一想,那么1厘米有多长呢?(生用手比划。)
  师: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生:100。
  师:1米是多少厘米?生:100厘米。
  (评析抓住学生年龄特征以及认知特点,通过比一比、走一走、量一量、估一估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知1米到底有多长,逐步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教师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发现,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三)学生小结,畅谈收获师:在这节课中,你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生:......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试一试,填cm还是m呢?(大屏幕出示题,学生举cm牌或m牌回答。)2.练一练(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我们的课桌有多高?生:......
  师:请大家动手量一量。生:有70cm。
  师:你们说谁猜得准呀?生:(齐声)穿蓝衣服的同学猜得准。
  师:那么,7米大约有多高呢?生:有二层楼那么高。生:有我们学校的旗杆那么高。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7页2,3题。
  4.师:画一条长为3cm的线段,怎样画比较正确呢?同桌互相讨论,然后回答。(大屏幕根据学生回答,逐一闪现所画线段的全过程。)
  (评析在巩固练习中,既有基本题,又有变式题、提高题,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1.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整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我遵循激励性原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设计课的导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带着想解决的问题走进了课堂。这样,既设置了悬念,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为主要教学手段,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得出“10个10厘米是1米”。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重视引导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比、走、说、想,在多种感官协调合作下获取知识。整个过程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真正的数学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年级数学教案——《我又长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