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加、减法估算”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31加减法估算二、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学习纸一张(印有练习题)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㈠教学目标:教材以对话、图表的形式出示例题,选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并用这种事例在实际生活中通常也是通过估算解决的;然后以小组形式展示各自不同的估算方法。最后的“做一做”以学生熟悉的参加学校运动会为素材让学生进行加法估算。教学前我了解到学生已有估算方面的生活体验,因此,设计本节课时力求切入学生的经验世界,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以教材为蓝本,目标定位为: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购物情境中体会估算的价值,学会估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比较估算的结果时,体验不同的人估算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并能对估算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
3、情感与态度:学生经历猜测估数、验证比较等过程,体验数学就在身边、非常简单;同时在小组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重点为学生在购物情境中体验估算的意义及掌握估算的方法。
㈡策略选择:估算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紧密相关的,学生在作估算时涉及合理猜测,对运算结果范围的估计及灵活运算等思维活动,估算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基于上述认识,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这节课。
1、逐步感悟估算的必要性: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让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感悟到估算的必要性就显得犹为重要。本节课我试图通过以下三个层次的设计,体现这一想法:第一层次,教师通过问:“小朋友们平时买过东西吗?说说你买的是什么东西?”、“当时你带的是多少钱?够吗?怎样想?”体验“在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的解决不用精确计算,估计一下就可以”的结论。第二层次,通过例题与练习,学生对商品价格的估算,体会在买东西、付钱时,估算的必要性。第三层次,让学生作为班级“小主人”为班级设计100元的购物方案,感悟到估算的作用之大。
2、体现估算方法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估算中的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重要体现。
3、结合具体情境,展示估算的科学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而本节课的第二层次的设计正好体现估算的科学合理。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教程
设计意图
㈠引入:
1、师生谈话,获取信息:
师:小朋友们自己去买过东西吗?能说说你买过什么东西?你当时是带了多少钱?
[备选]若学生提出物品是3元2角,则问你是带多少钱?为什么?若学生提出是1元9角,则问你是带多少钱?为什么?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生活中不需要精确的计算-----估算
㈡展开:
1、创设情境:教师分层出示例4,让学生根据图片寻找信息;尝试提出数学问题;
2、观察并同桌讨论;
3、汇报,探索估算的方法;
4、小结:
⑴不同的估计会有不同的结果,你认为怎样取比较合适?
⑵想一想是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
课前了解过学生有过买东西的经历,交流当时的钱数,就有估算的知识。这样,就为本节课作好知识铺垫及激活学生的思维,加上“购物时,怎样估算更合理?”的讨论,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中真的需要估算,而课的导入也水到渠成。
利用课件出示例4,再次出示生活情境图,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板演,教师再追问两个问题:①看了以上不同的估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②你认为怎样取近似数好?
㈢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
(1)要买下面的玩具,大概需带多少钱?
小轿车32元自行车28元飞机59元
电话机12元小卡车21元轮船37元
(2)请用100元钱为自己设计一个购物方案。
2、拓展性作业: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与支出情况,估算出每月的收入与支出。
㈣总结:经过本节课学习谈谈你的收获。(教师也谈谈自己的收获)
通过两个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日常思维向科学思维发展,体现“知识的价值存在于知识的运用之中”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一:小朋友谈自己去买东西时,出现了买“瓜子1元9角”,说到当时是带了2元钱。师:为什么要带“2元钱”?
生1:不可能带1元9角,一般是带2元。
师:你的意见是说在买东西时带的钱数是整元出现。
生2:我买饼干是3元1角,带的是4元钱。
师:你两位同学所说的是买东西时,带的钱数要比实际支出多一些,才能买到东西。大家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3:我认为,3元1角带3元钱是不够买,但可以讲价还价,因此3元也是够的。
生4:如果在超市,不能讲价怎么办?
生5:可以让老板送货上门或跟老板说实话,会给我们的。
生6:我赞成,当时是我们带的钱数,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是没关系的。
点评:当数学问题与儿童生活情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撞击出来,课堂生命的活力就会焕发出来。
片断二:在出示课题后,教师:“看来,生活中常常需要用到估算,怎样把估算的知识学得更好呢?”针对这一问题,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示课本的例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尝试练习。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我以小组图出示估算策略:
师:看了以上的估算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采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但最终算出的是大概够就够。
师:是啊,估算只要一个数的范围(或一个数数值),但他们过程是怎样的?
生:取整十数来算,
师:对,这就是我们在估算时,把一个数看成接近整十数来取值。
如此,体现了新课程倡导教师成为“促进者”,真正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
六、反思: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我有几点体会:
㈠一节好的课,不仅应追求近期的知识能力目标,更应追求高远的育人目标。
在上“加减法估算”这节课前,我觉得自己像一名课题研究人员一样,查阅了不少资料,了解到了别人做到了什么,还没什么没做到,人教版和其他版本书的不同,学生虽有估算意识,时常也估计了数的大致范围,但两个及以上数的估计还是没接触过,还如大家都做到将估算与生活紧密联系,而缺乏通过估算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于是围绕这个目标我开始进行课的设计,把估算能力的培养与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联系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而且通过对话学会思考问题,经常保持对周围事物有关数据的敏锐性。
㈡一节好的课,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始终把握住“估算来自于生活”这一认知目标,在教学中首先选取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估算的愿望,并在学生掌握了估算意义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实例,让学生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从而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服务。
㈢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够。
从学生的生活购物开始,到小组的讨论、交流,我细观察,发现“弱势群体”没有求助的声音,这也真是一种缺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