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30:55

一年级数学教案——"我又长高了”

  教学目标: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准备引入
  1、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说说课桌、数学书、铅笔盒大约有多长。
  2、估计一下黑板大约有多长。
  3、说说自己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4、引出单位“米”。
  5、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成1m。
  二、米的实际意义
  1、设问:1米有多长呢?
  2、操作: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把尺子就是1米长。用它量讲桌,大约是1米。
  3、估一估:
  (1)1米长的物体有哪些?并让学生实际量一量。
  (2)量一量:1米到我身体的什么位置?
  (3)找一找:卷尺上的1米。
  三、米和厘米间的关系
  1、1米有多少厘米?
  2、看看米尺,知道1米=100厘米,即1m=100cm。
  四、选择合适的单位
  (1)1米和1厘米相差很多,平时我们在使用时不能乱用,否则会出洋相。比如:一座房子高3厘米,小明1分钟走60厘米,一支铅笔长15米,蜗牛1分钟爬10米......
  (2)独立完成“试一试”,反馈。
  五、巩固练习
  1、先让学生估一估实物,再动手量一量,然后选择哪位小朋友的答案比较合理。(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一下4厘米、90厘米、7米、65厘米的实际长度。)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3题先观察题意,然后独立完成,再交流反馈。
  4、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因为有画1厘米的经验,所以不难)
  第四节估一估,量一量
  教学目标: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
  估计、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1厘米和1米在你的印象中是多长。
  (2)1厘米和1米间有什么关系?
  (3)估计黑板的长大约是多少,再量一量。
  (4)不是整米数时,不足1米的部分用厘米作单位。
  二、试一试
  小组合作完成测量讲桌、板报、门的高或长,填入书本。
  三、练一练
  1、第1题,先估计,再量一量。(同桌之间互相量)
  交流反馈时说说有什么发现。
  ⑴身高和两手侧平举时两指尖的距离差不多。
  ⑵当没带尺子时,测量不太长的物体可用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来量。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可用步距来量。
  2、第2题,仔细观察图意,然后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淘气的身高大约时门高的一半,机灵狗的身高大约是淘气的一半。
  3、第3题,课件出示,让学生理解提议,再算一算,交流自己的想法。
  4、第4题,独立完成,先估计再量一量,填一填。
  5、第6题,让学生在操场上量出10米,估计、实际做一做,并记录下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年级数学教案——"我又长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