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29:18

三年级数学教案——《加法的验算》教案

  教学内容:
  加法的验算(第五册教科书第27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学会加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验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际引用场景引入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加法验算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验算,使学生明白做事必须仔细谨慎。
  教学重点:
  加法的验算。
  教学难点:
  加法的验算运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准备铺垫
  看第一个算式填出下面三个算式的得数:
  45+56=101
  56+45=
  101-56=
  101-45=
  你是怎样填?怎样想的?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1。
  (1)出示教科书第27页的主题图。
  提问,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要求“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列式,让学生说清楚列式的根据。
  135十48=183(元)
  135
  +48
  教师: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这一道题算得对不对呢?我们除了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外,还要掌握验算的方法,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以便能及时地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
  那这一道题该怎样验算呢?请各小组讨论。
  (2)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a.可以把加数135和48交换一下位置,看得数是不是还是183。
  48十135=183
  b.可以把得数183减去其中一个加数。
  183-135=48或183-48=135
  (3)注意:在进行运算时,不要直接把被验算的结果抄上,而要认真地加一遍,真正起到验算的目的。
  (4)提醒学生注意验算的格式。
  (5)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27页的做一做。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讲一讲“你是怎样验算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练习七的第1题的第一行。
  学生完成后,讲评时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练习七的第2题。
  讲评时,要学生指出“问题出在哪里?应该怎样订正。
  四、课堂小结
  指名说说今天的收获。
  板书设计:
  135十48=183(元)
  13548
  +48验算:+135
  18318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年级数学教案——《加法的验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