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28:26

三年级数学教案——《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

  一、教学内容
  1.口算乘法
  A.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B.乘法的估算
  2.笔算乘法
  A.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B.一次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C.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D.连续进位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E.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
  二、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4.使学生会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编排特点
  1.在具体情境中教学计算知识。
  游乐园买票问题。
  计算共有多少枝彩笔。
  计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
  开运动会时计算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计算运动场共能坐多少人。
  七仙女摘桃的神话故事。
  老寿星散步。
  2.重视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口算、估算、笔算相互配合,让学生根据计算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
  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法,在这儿,以表内乘法为基础,过渡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而这些口算又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如12×3就要用到10×3和2×3的口算),在估算和笔算的过程中又同时巩固了口算。
  3.不再出现算理叙述和直观操作,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索,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掌握新知识。
  如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不再出现“2个十乘3就是6个十,也就是60”这样的算理叙述,而是以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算法的方式呈现。
  再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计算,不再借助直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以前教学不进位的乘法时借助小方块,教学进位时用小棒来帮助学生理解。)
  四、具体编排
  (一)口算乘法
  1.主题图
  呈现了一个游乐园的情境图,类似于二年级上册乘法初步认识的情境图。图中可以提出许多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如可以计算坐小火车的一共有多少人,坐过山车的有多少人,坐摩天轮的有多少人。图中有一个各种游乐项目的价格表,可以计算若干人玩某个项目需花的钱数。提的问题可以很开放(学生可以自己设定条件,如有15人想玩过山车)。
  2.例1(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1)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乘法计算的意义。
  (2)以表内乘法9×2作为过渡。
  (3)计算2×10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A.10个2直接相加。
  B.9个2用表内乘法计算,再加一个2。
  C.把2×10看成2个10相加。
  (4)计算20×3时,只给出答案,没有给出思考过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自己归纳出2个十乘3就是6个十,也就是60的结论),引导学生将整十数乘一位数转化为表内乘法。
  3.P69“做一做”
  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对照排列,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口算乘法的规律。
  4.例2
  (1)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
  (2)利用已学的乘法口算进行估算。
  (3)第一次出现约等号。
  (4)一方面要掌握估算的方法,另一方面是用估算的结果进行判断。如果有32个同学参观,估算的结果是同样的,但判断却是不同的,所以在估算时还要分析实际的情况后再解决问题。
  5.练习十五
  第11题,是口算乘法的逆思考,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规律,只要思考哪两个数相乘得24即可。
  (二)笔算乘法
  1.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重点是教学竖式)
  (1)体现算法多样化,有连加,有口算乘法(隐含乘法分配律),还有用竖式笔算乘法。
  (2)这儿是第一次出现乘法竖式,所以,在右边的方框中给出了笔算的整个过程,并对每一步计算中各个数的含义进行了说明,使学生看到笔算乘法的完整步骤。左边给出了简写的乘法竖式写法,并标明因数和积的位置,使学生知道在了解了笔算乘法的步骤以后,可以采用这种简明的形式。
  (3)例题中只给出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让学生自己类推(下方的“做一做”中就对照编排了一、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三道例题,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这种迁移类推能力。)
  (4)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进行讨论,掌握竖式的写法。
  2.例2(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1)先估算再精确计算。
  (2)计算时,仍然采用多种算法。通过加法进位和乘法进位的比较,使学生掌握乘法时位的思想和方法。
  (3)与例1一样,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乘法放在“做一做”中,让学生运用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3.例3(两位数乘一位数,两次连续进位)
  (1)先估算再精确计算(估算出范围)。学生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一步用减法计算:240-24=216。
  (2)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两次连续进位计算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发展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4.例4(三位数乘一位数,三次连续进位)
  编排思路同前,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
  5.例5(0的乘法)
  0的乘法编排在这儿,是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做准备的。
  九义教材是出示三个空盘。现在借助于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偷吃王母娘娘的仙桃的神话故事来引出0的乘法,由于乘法的意义学生已经掌握,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0和任何非零整数的积都得0的结论。至于两个0相乘,无法用乘法的意义解释,只是数学上一种完备的定义,不必向学生解释,只要学生用前面的结论加以类推即可。
  在“做一做”中,提醒学生注意区别0的加法和乘法的不同。
  6.例6(因数中间有0)
  (1)多样化算法,可以口算(类似于12×3的口算方法),也可以笔算。
  (2)要让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思考当因数中间有0时如何计算。虽然0的乘法很特殊,但计算方法同前面。
  *练习题中也有三位数的个位和一位数相乘不满10的情况(502×3),要提醒学生用0占位。
  7.例7(因数末尾有0)
  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写法,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哪种写法更简便一些,再和整十数和一位数相乘比较一下,两者有什么异同点。
  (三)整理和复习
  重点复习根据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数据类型可以选择不同的算法,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建议
  1.结合情境教学计算问题,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采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许多计算要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来进行学习,教材上没有专门出现计算法则的文字描述,教学时也不要求学生抽象地叙述法则,但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提高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如果学生在理解算理上存在困难,还是应该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3.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尤其是估算,教材中处处渗透估算的思想,目的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逐步培养起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保证一定的训练量。
  这部分内容课时减少了(原为17课时,现为12课时),主要是因为不进位的乘法删去了,教学的步子更大一些。但必要的计算能力还是需要的,因为这是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除法做准备的,如果基础没打好,后面就会出问题,虽然现在提倡复杂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但必要的训练还是需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年级数学教案——《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