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案
1、教学内容:平均数2、教材分析、建议及重难点
本课例展示了四位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或通过借助平均分的意义再计算得出平均数,着重教学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值,它反应的是整组数据的情况,并非与个体完全相同。
例通过两个球队“欢乐队”和“开心队”比平均身高,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
(2)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有一定范围的,培养学生的估计、猜想意识,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
(3)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求总数再平均分。
(4)体现总体与样本的关系。
4、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情境导入,体验产生背景
出示跳绳比赛的两组同学的成绩,思考:哪一个组的成绩好呢?
姓名
A
B
C
D
成绩(个)
93
95
90
86
姓名
E
F
G
成绩(个)
94
91
91
学生回答,争论,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在众多的方法对比、优化中引出平均数的教学。
(二)展开教学,自主探索新知
1、师生互动,理解含义
(1)平均数在生活中很有一些用处,你还能举一些例子吗?
(2)同学们的身高不一样,谁能说一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
2、动手操作,探求方法
(1)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摆小正方体,第一排2个,第二排摆7个,第三排摆3个。要使每排的小正方体同样多,该怎么办?
(2)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方法。
(3)汇报、交流活动情况。
移一移的方法。
(4)归纳小结:“移多补少”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平均数。如2、7、3的平均数是4,实际上原来每排小正方体都不是4个,因此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份的数量。
(5)计算方法的探究
除了移多补少还有什么办法?谁在没移前就知道平均数了?
(三)内化认识,学会应用
1、比较方法,优化计算。
课本例,哪个队的身高高一些呢?
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引导: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实践检验,合情推理。
(练习)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