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27:15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课本第45页-46页例1、例2,"做一做"习题,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要求
  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法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法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算
  34+8 32-14 3+7 61-6
  42-20 15+30 69+4 88-80
  2、 填空。
  18=( )+8 46=40+( )
  62=( )+2 71+70+( )
  二、 新授
  1、出示课本上准备题。32+40+6 47-10-8
  要学生看版式说得数,由此引入新课:两位数的加减法,以前学过笔算,出可以用口算。
  揭示课题:口算两位数加减法。
  2、教学例1。
  出示第(1)题:64+25
  教师引导学生想:怎样改成已经学过的口算?把25看成哪两个数的和?该怎么办?教师逐步板书:
  64+20=84
  64 + 25 = 89 想:
  84+5 =89
  84
  出示第(2)题:28+37=
  启发学生说说怎么想?指名回答后板书:
  28+37= 65 28+30= 58 58+7=65
  引导学生小结:谁能说说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从高位算起,用第一个加数加第二个加数的整十数;再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第二个加数个位上的数。)
  提问:还能想出别的算法吗?
  3、 教学例2。
  出示第(1)58-26
  提问:怎么改成已经学过的口算呢?把26看成哪两个数的和?口算时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8-20=38
  58 - 26 = 32 想:
  38-6 =32
  出示第(2)题:72-49=
  让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指名回答后板书:
  72-49=23 想:72-40=32 32-9=23
  4、 小结:指导学生看课本例1、例2,并在例1、例2的方框中填上数。
  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步骤:要把加上或减去的两位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先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再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三、 巩固练习
  课本第46页"做一做"习题。
  第1题。分别指名口算,并说说怎么想的。
  第2题。全体列式计算。指名说说怎样列式和怎样口算,全体订正。
  四、 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1-4题。全体同学直接把结果写在书上。
  教师巡视,指名学生回答是怎么想的,再订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课本第48-49页例3、例4、例5及"做一做"习题,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要求
  学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为教学万以内的笔算加减法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学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为教学万以内的笔算加减法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算(出示练习卡片。)
  40+30 62-40 25+30 32-8
  7 +15 86-80 56-38 37+25
  2、 口答。
  85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
  300是由( )个百组成。
  ( )个十和( )个一组成64。
  3、 出示课本48页复习题。
  (1) 80和130里面各有几个十?
  (2) 700和1000里面各有几个百?
  (3) 13个十是多少?25个百呢?
  分别指名口算,并由此导入新课。
  二、 新授
  教师板书课题: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 教学例3。
  (1) 出示第1小题:400+300=700
  提问:这是几个百和同几个百相加?
  引导学生想:4个百和3个百相加是7个百,也就是700。
  (2) 出示第2小题:700-300=
  提问:怎样想?7个百减32上百得4个百,也就是400。
  (3)出示第3、4小题:2000+6000=8000 9000-4000=5000
  右让学生先试做。指名说得数以及怎么样想的。
  2、 教学例4。先让学生试做。
  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200+30可以这们想:20个十加上3个十是23个十,也就是230。
  也可以直接这样想:2个百加上3个十是230。
  230-30可以这们想:23个十减3个十是20个十,也就是200。
  也可以直接这样想:二百三十减三十是二百整。
  230-200可以这样想:23个十减去20个十是3个十,也就是30。也可以直接想:二百三十减去二百是三十。
  3、 完成课本第48页"做一做"习题。
  学生直接在课本上写得数。指名说说每题结果,部分习题要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 教学例5。
  出示例5前两题:80+50和平共处30-50
  先让学生口算出结果,再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80+50可以这样想: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也就130。130-50可以这样想:13个十减5 个十是8个十,也就是80。
  再出示900+600和1500-600
  让学生试做,再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5、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把例3-例5的得数填完全。
  完成课本第49页"做一做"习题,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
  小结: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先把整十、整百、整千都看成是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然后再相加、减。
  三、 巩固练习
  练习十三第1-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把得数写在课本上。教师巡视,抽部分题要学生讲讲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几百几十的加减法(1)(课本第52-53页例6、例7、例8,完成"做一做'习题和练习十四第1、2题。)
  教学要求:
  学会几百几十加几十或几百不进位加法和几百几十减几十或几百的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学会几百几十加几十或几百不进位加法和几百几十减几十或几百的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出示课本第52页复习题,分别指名回答。
  (1) 32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32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
  (2)20+40+300= 300+400+20=
  60-20+300= 300-200+60=
  由此导入新课。
  二、 新授
  揭示课题,板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1)。
  1、 教学例6:指名学生上台摆出教具,先摆出320,再摆出40。
  提问:320加上面0怎么算?要把哪两部分合起来?
  可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把2个长条和4个长条合并起来,也就是把相同单位上的数相加,2个十加4个十等于6个十,即60,300加上60得360。
  教师边说边板书:
  320 + 40 =360 想:20加上40得到0,
  300 20 300加上60得360。
  2、 教学例7。出示:360-40=
  引导学生想一想:360减去40怎样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板书:
  把分解成300与60的和。
  360 - 40 =320
  300 (20)
  60减去40得20,300与20得320。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口算步骤。
  3、完成课本第52页"做一做"习题。
  全班练习在课本上写了出得数后,指名口答并说说口算的步骤,并按三组题进行比较。
  4、教学例8:320+400=720
  可先让学生想一想怎样算,320可分解成哪两个数的和?让学生试说口算步骤。
  小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计算时先算几百加、减几百,再与几十加起来。
  三、 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53页"做一做"习题。
  学生将每题的计算结果直接写在课本上,订正时抽出部分题由学生讲讲口处步骤。
  四、 课堂练习
  练习十四第1-2题。
  第1题将结果写在课本上。
  第2题计算后指名说说怎样列式,怎样口算,再订正。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几百几十的加减法(2)。(课本第55页例9、例10,"做一做"习题和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要求:
  学会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学会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0+80 60+90 70+30 110-20 130-80
  2、出示课本第50页复习题。
  20+90 160-70 30+80
  二、新授
  今天学习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1、教学例9:320+90
  提问:这道题怎么加?90先与谁相加?为什么?
  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教师板书;
  320 + 90=410 想:20加上90得110,
  300加上110得410
  300 20
  小结: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也是先算几十加上几十,十位满十就向百位进一,再把和加上整百数。
  2.完成例9下面做一做的习题。
  先做左第1栏,全班练习后引导学生将两题进行比较相同点不同点。
  3.教学例10:360-70
  启发学生想:把360分成300和60行不行?为什么?
  提问;应该把360分成怎样两个数?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教师板书:
  360 - 70 = 290 想:先算160减去70得
  200加上90,得290
  200 160
  小结:口算几百几十的退位减法,当几十减几十不够减时,要把被减数分成几百和一百几十数,先算一百几十数减几十,再把差加整百数。
  4.完成例10下面"做一做"习题中的第1题。
  先做第1题中的第1栏,250-40和250-60
  全班练习,指名口算,并说出口算过程。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小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几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
  不同点;上面一题是不退位减法,先算几十减几十,再加整百数,第二题是退位减法,要先算一百几十,再加整百数。
  全班练习第1题中的第2.3栏,完成后说口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的第2.3题
  四.作业
  第六单元 时、分、秒
  时、分的认识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0--71页例1和例2.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能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并学会时间的两种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学生遵守和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时、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认读钟面上表示的几时几分。
  教具、学具:投影机、投影片、教具钟、电子钟各一个,学生每人一个纸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同学们,老师有个习惯,每天早上6:30就起床了。你们呢?
  师:你是怎么知道时间的?
  师:对,钟表是我们用来记时间的工具。有哪些同学会看钟表上的时间?
  师:谁看图说一说小明的作息时间?
  师:小明能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你们也想做时间的小主人吗?我们一起来认识时间。
  板书课题:时分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1、认识钟面。
  师:到底该怎样看时间呢?我们先来认识钟面的结构。
  师:钟面上有几根针?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较短的针是时针)(较长的针是分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观察到他们朝着什么方向走?用手比划一下。象这样的方向我们称为顺时针。
  让学生利用自制的钟面观察,要求4人小组讨论:
  (1)议一议:从钟面上,你还知道什么?
  (2)根据回答填一填: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 )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2、建立1分、1时的时间概念。
  (1)想一想:分针走一小格,时针走一大格分别表示多少时间?
  (2)师:1分到底有多长呢?
  师:给你们一分钟,看你们能完成几道口算?学生自报出所做题的道数。
  (3)师:人的脉搏1分钟大约为65----75次,数你自己的脉搏,1分钟跳( )次。
  尽管1分钟的时间很短,但同学们能利用它做不少的事情,千万不要小看1分钟,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3、时、分的进率。
  (1)师用钟面模型进行演示,要求学生观察: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怎么走?你们可以知道什么?得出结论:1时=60分。
  (2)尝试练习:
  a、引导学生认识1小时大约有多长?
  一节课是(40)分,课间休息是(10)分,再加上(10)分,就是1小时。
  b、课本73页的第3题。
  师:哪种动物的时间最少?为什么?(看清单位名称)
  4、认读整时。教学例1。
  谁能读出钟面的时间?它们都是整钟点,你们是怎样看时间的?(在书本71页找答案)你们能把时间写下来吗?
  自学课本71页例1,看看时间的表示方法有几种?怎样表示时间?质疑。
  让学生回答后填书。
  练习:教师拨针,让学生报出时间。
  5、认读几时几分。教学例2。
  钟面上的时间都是几时几分。我们应该怎样看时间呢?(在书本71页找答案)
  自学课本71页例2,指名学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是几时几分?
  师:你们会用两种记时方法表示出时间吗?
  质疑。要是不满10分该怎样表示呢?回答后让学生填书。
  练习:教师报出时间,让学生拨针。
  同位互拨钟报时。
  完成课本72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73页的第1题,把显示相同时间的电子钟和闹钟用线连起来。
  2、想一想:小林6:40起床,小海6:35起床,谁起得早?
  3、游戏:老师给出一分钟,指名学生拍球,全班数一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下课时间快到了,你们想一想:1分钟时间我们还能干什么?尽管时间很短,但你们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希望同学们都能做时间的小主人。
  五、布置作业。
  1、课本73页的第2题。
  2、看课本70页~73页。
  六、板书设计。
  时分的认识
  1时=60分
  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64页及"做一做",练习十七第5--7题。
  教学要求: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重点:知道1分=60秒。
  教学难点: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教具:有秒针的实物钟表或模型。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提问:分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走一圈是多少分?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多少时间?1小时等于多少分?
  2、师在钟面上拨出下面的时刻,要学生用两种方法写出来。
  8时 9时30分 4时20分 11时50分
  二、新授
  提问:同学们跑50米、100米要多少时间?由此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有比小时、分更小的记时单位"秒"。
  出示钟面实物。引导学生观察。钟表上有几根指针?(除时针、分针外,又细又长的是秒针)说明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1)教师拨动秒针从12走到1,秒针走几个小格?是几秒?秒针从12走到6,秒针走了几个小格?是几秒?秒针从12走到12,走了一圈,表示走了多少秒?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把分针和秒针都拨在12上,教师拨动秒针,走一圈,让学生观察分针走了几小格?
  再问: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几小格?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几分?秒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秒?那么1分是多少秒?
  得出:1分=60秒
  (3)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的秒针,看看自己呼吸一次用几秒?或者10秒能呼吸几次?
  三、巩固练习
  完成64页的"做一做"。练习十七第5--7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第8、9题
  五、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1分=60秒
  教学内容
  时间的简单计算。(课本第67-68页例3、例4及"做一做",练习十八。)
  教学要求:加深对时、分、秒的认识。学会进行时、分、秒的简单计算,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加深对时、分、秒的认识。
  教学难点:学会进行时、分、秒的简单计算,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具:例4的钟面放大图,实物钟或钟面模型。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答:1时=( )分 1分=( )秒
  2、教师用实物钟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先读出来,然后分别用两种写法写出。
  二、新授
  1、教学例3。出示3时=( )分。
  提问:3时是几个1时?1时等于60分,3时是几个60分?3个60分是多少?
  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填空。
  2、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习题。
  3、教学例4。指名读题,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指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幅图,看钟面说出下第二节课的时间,上第三节课和下第三节课的时间。
  由学生自己算出时间并填在课本上。
  提问:课间休息多少时间?怎么想出来的?再问:一节课上了多少时间?怎么想出来的?
  让学生看课本例4,并把例4填完整,然后齐读一遍。
  三、巩固练习
  完成68页的"做一做"的第1--3题。
  四、课堂练习
  练习十八第1--3题。让学生独立练习,后集体订正。
  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八第4、5题及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六、板书设计
  时间的简单计算
  3时=( )分
  第七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内容:教材70-71页的例1一例3,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十九的习题。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用坚式计算三、四位数的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2.理解并掌握三、四位数的笔算加法法则。
  (二)能力训练点
  1.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德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三、四位数的笔算加法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进一。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例1的信封图。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卡片出示,学生判断正误)
  50+ 70 300+ 600 800+400 90+ 30 2.求38加 25的和,用坚式该怎样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2.指板书提问:笔算两位数加法时,列竖式时首先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笔算加法,三、四位数的笔算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2.教学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l)教学例1(不进位加法)
  ①教师出示例1的信封图片:先出示10个一扎的,(教师在磁力板上贴出4扎);再贴上3个单张的。提问:这里一共摆了多少个信封(243个)教师再贴信封,问:第二行贴了多少信封?(132个)共摆了多少个信封?怎样列式?
  ②借助信封图,让同学们说说怎样算出有多少个信封,为列坚式做准备。从学生想法中选择最优答案:单个和单个合起来,10个一扎和10个一扎的合起来,100个一扎的和100个一扎和合起来。
  ③引导学生列竖式。
  教师引导:(教师根据板书的提示)怎样用竖式计算243和132的和呢?先想一想两位数笔算加法的列式方法。这道题怎样列竖式?
  ④教学笔算方法。
  A、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想一想这是几位数加几位数,这个竖式该从哪位算起?学生试做。
  B、集体订正,强调:三位数的笔算加法也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教师板书: 270+ 58=
  提问:270+58该怎样列竖式,又该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操作计数板:先摆出第一个加数270,(提示学生整百和整十的分开摆)。在270的下面摆出58。
  ②启发提问:
  A.怎样列坚式,5和8分别写在哪里?为什么?(使学生知道: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B.在坚式中该怎样写呢?
  C.从哪位算起?你发现了什么? (十位相加满十)
  D.让学生尝试计算。
  ③完成做一做,把结果直接写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详尽说是怎样计算的。
  (3)教学例3
  ① 指名列出横式、竖式。
  讨论:刚才例2你们发现了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一,这道题目你又发现了什么?
  思考:百位应怎样算?学生自己完成。然后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提示学生把横式上的结果填好。
  3.小结:
  概括三、四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齐读法则。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基本练习:(小黑板出示)
  (1)口述结果,教师板书在小黑板上,学生判断正误。
  (2)笔算下列各题,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238+ 326= 1629+ 527= 715+ 8605=
  (3)填空:一个加数是239,另一个加数是6805,和是( )。
  2.发展题: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的和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笔算三、四位数的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例1: 2 4 3
  + 1 3 2
  3 7 5
  例 2: 270+58=328
  2 7 0
  + 5 8
  3 2 8
  例 3: 809+ 3764= 4573
  3 7 6 4
  + 8 0 9
  4 5 7 3
  加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73-74页例4,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中的习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加法验算的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在原竖式进行验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片)
  30+ 70+ 10 50+ 60+ 10 200+ 500+ 100
  200+300+ 100
  2.坚式计算,把例3中两个加数调换位置相加。
  3.讨论:你们从中发现什么?
  使学生明确: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让学生知道:用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计算,可以知道原来计算得对不对。
  我们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如果两次计算结果一样,说明我们计算的正确,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验算。
  今后我们进行加法计算时,要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养成好习惯,提高
  计算的正确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2423+856=
  2.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3.启发学生进行验算。
  4.提示学生,不写第二个竖式,是否也可以验算,学生讨论:
  使学生明确:也可以用原来的坚式,把每位上的数从下到上再加一遍。
  5.反馈练习"做一做"第3题。
  6.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基本练习
  计算练习二十第2题的前两题,口述验算(两种方法)
  2.综合练习
  投影出示练习二十第1题
  小组竞赛看哪组做得正确,练习二十第3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明确:今后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题目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坚式;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觉地验算,可以在原竖式上验算。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二十第2题的后两个小题
  2.练习二十第4题
  六、板书设计
  加法的验算
  3764 + 809= 4573
  3 7 6 4
  + 8 0 9
  4 5 7 3
  例 4 2423+ 856= 3279
  2 4 2 3
  +8 5 6
  3 2 7 9
  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75页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二十一中的1-7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掌握连续进位加的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通过类推,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连续几次运用进位加。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练习二十一第3题
  2.笔算(指名板演)
  385+ 705= 596+ 83=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复习了口算和不连续进位加的笔算,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计算方法。如果把笔算的第一题改变一下数字,会发生什么情况?你还会计算吗?
  2.教学例5。
  出示例5:求385和765的和。
  让学生自己试算。
  同桌讨论:在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订正时,使学生明确: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满十向千位进1、不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都要把进上来的1加上。
  2、"做一做"第2题
  3.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二十一第2题,订正时并说一说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分组练习,练习二十一第4题。
  四、全课小结
  师生针对计算过程和应注意问题共同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5-7题
  六、板书设计
  连续进位加
  例5 385 + 765= 1150
  3 8 5
  + 7 6 3
  1 1 5 0
  连加
  教学内容:教材78页例6,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二中的第l-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l.比较熟练地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
  2.进一步运用凑十法进行加法的简便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初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三个数连加笔算方法及凑十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三个数连加。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连加口算,粮食图,学生用的空白没影片若干张等)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分别出示)
  6+4+9   7+4+3   6+2+4   6+8+2   3+6+7   6+5+8
  口答结果,并说出算理。
  指名口答得数,并说出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找出简便的算法。
  强调:以后口算几个一位数连加时,能简算的就简算。
  2.用竖式计算
  88 + 185 97 + 105
  指定两名学生在小黑板上计算。
  集体订正。订正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重点强化"满十进一"的法则。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教师投影出示粮食"口袋"图片。
  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根据图意列算式,
  使学生口述:有三袋粮食,分别重88千克,97千克,105千克。求一共重多少千克?
  列式:88+ 97+ 105=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个数连加的新方法。(板书课题:连加)
  2、回想:按照以前学的怎样笔算三个数连加。
  启发学生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引导学生明确: 用两个竖式计算,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得出的结果与第三个数相加。或者把两个竖式连着的简便写法。
  3、点拨算法:
  教师:以前计算三个数连加要用两个竖式计算。从这节课起,为了简便,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教师进一步强化,写竖式时也要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也是从个位加起。
  4、学生试做。
  让学生动笔试算,如果在计算中发现问题同桌可以商量。
  教师巡视,搜集反馈信息。
  5、指导算法。
  提问:在计算时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明确:
  个位上的三个数相加,和满20,向十位进2。
  引导学生小结: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提问:三个数相加,有没有向前一位进3的可能?
  学生讨论后回答。
  引导学生知道:
  最大的一位数是9,三个一位数相加的和最大是27,所以最多只能向前一位进2。
  6、反馈练习。
  ( l )教师板书例 7 702+ 2984+ 368=
  ( 2 )引导学生交流,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的问题:
  1.三个数相加,能简算地要简算。
  2.三个数相加,和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教师巡视,如果发现问题考虑的不全面,教师可适当提示。
  汇报交流情况。
  (3)学生尝试计算。
  (4)让学生说算理。
  启发学生表述: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先把能凑成10的数加起来,比较简便。
  完成94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分组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文字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一个坚式计第三个数连加,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有时还可以用凑十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4题。
  六、板书设计
  连加
  例 6: 88+ 97 +105 == 290(千克)
  8 8
  9 7
  + 1 0 5
  2 9 0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82-83页,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二十三 l-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本领。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板演85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练习二十三第4题,订正时说一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指导学生操作。
  教师提要求,学生摆学具:
  第一行摆4个圆片,
  第二行摆6个三角形,
  教师提问:
  同学们看到什么?知道了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使学生明确:圆片少,三角形多。
  列式计算: 6-4=2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门)指导学生操作学具
  第一行摆4个圆片
  第二行摆三角形,比圆片多2个。
  第二行摆_个三角形。
  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2)启发学生互相说条件,操作学具,提高操作能力,进一步理解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8
  (l)出示例8,引导学生读题,使学生明确:题中有两个条件:黄花8朵,红花比黄花多2朵。问题是红花有多少朵。
  (2)根据学生口述条件和问题,启发学生知道什么?
  使学生明确红花多,黄花少。
  (3)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红花比黄花多6朵,也可以怎么说?
  使学生明确:红花比黄花多6朵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6朵。
  (4)列式计算 9+ 6= 15(朵)
  (5)进一步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
  3.反馈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2."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发展
  1.猜数游戏
  (l)左手有3枚硬币,右手比左手多2枚,右手有几枚硬币?
  (2)同桌同学互相活动。
  2.拍手游戏
  (1)教师拍4下,同学们比老师多拍1下,你们拍几下?
  (2)教师拍7下,同学们比老师多拍2下,你们拍几下?
  3.看书质疑。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要分析数量关系,谁多、谁少,再列式解答。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l、2题。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8: 黄花8朵,红花比黄花多2朵。红花有多少朵?
  9+ 6= 15(朵)
  答:红花有15朵。
  应用题的对比(1)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三第5~8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l.投影出示例9。
  2.小组活动。
  (l)议一议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教师出示图片或投影片。
  (2)通过议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2题已知的第2个条件。
  第一题用减法计算,第二题用加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 填空。
  (2)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做一做"
  独立填在课本上,订正时启发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发展
  1.完成84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学生议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了解数量关系,口头计算。
  3.练习二十三第7、8题。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例9:(1)有黄花36朵,红花54朵。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54-36=18(朵)
  答:红花比黄花多18朵。
  (3) 有黄花36朵,红花比黄花多18朵。红花有多少朵?
  36+18=54(朵)
  答:红花有54朵。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88-89页,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二十四 l-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本领。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完成88页的复习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
  指导学生操作学具
  第一行摆5个圆片
  第二行摆三角形,比圆片少2个。
  第二行摆_个三角形。
  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2)启发学生互相说条件,操作学具,提高操作能力,进一步理解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11。
  (l)出示例11,引导学生读题,使学生明确:题中有两个条件:有红花15朵,黄花比红花少6朵。黄花有多少朵?
  (2)根据学生口述条件和问题,启发学生知道什么?
  使学生明确红花多,黄花少。
  (3)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黄花比红花少6朵,也可以怎么说?
  使学生明确:黄花比红花少6朵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6朵。
  (4)列式计算 9+ 6= 15(朵)
  (5)进一步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
  3.反馈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2."做一做"第2题
  三、巩固发展
  看书质疑。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要分析数量关系,谁多、谁少,再列式解答。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l、2题。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8: 有红花15朵,黄花比红花少 6朵。黄花有多少朵?
  15-6=8(朵)
  答:黄花有8朵。
  应用题的对比(2)
  教学内容:教材第90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四第5~8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l.投影出示例12。
  2.小组活动。
  (l)议一议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教师出示图片或投影片。
  (2)通过议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2题已知的第2个条件。
  两题都用减法计算。
  3.独立解答
  (4) 填空。
  (5)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做一做"
  独立填在课本上,订正时启发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二十四第8题
  2.练习二十四第5题,出示投影片。
  学生议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了解数量关系,口头计算。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6、7题。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12(1)有红花54朵,黄花36朵,黄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54-36=18(朵)
  答:黄花比红花少18朵。
  (2)有红花54朵,黄花比红花少18朵。黄花有多少朵?
  54-18=36(朵)
  答:黄花有36朵。
  不连续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94-95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五中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退位的算理,正确进行计算。
  2.总结减法计算中应注意的地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2.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检验的好习惯,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120-80 140-70 1200-800 l100-400 1300-700 1400-800
  2.53减26得多少?用坚式算出来,指名板演。
  订正时说一说两位数减法要注意的地方。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用坚式进行计算,并板演。
  (3)启发学生想一想,计算时注意什么?
  使学生明确:计算三位数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教学例2
  (l)出示例2
  (2)启发学生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应该怎样计算?
  (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启发学生思考。
  (4)引导学生明确:十位上的数不够减,从百位退1,在十位加上10再减。
  3.教学例3
  (l)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试算,你们发现了什么?(个位、百位不够减)
  (2)让学生分组讨论说说百位不够减,该怎么办?
  使学生明确: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在百位上加上10再减。
  (3)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
  4.归纳总结:
  (l)交流汇报
  使学生明确:不管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 10再减。
  (2)引导学生议论:三、四位数的减法和两位数的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阅读教材95页:三、四位数的减法,也要注意三条:
  (4)反馈练习
  三、巩固发展。
  1.分组讨论并计算,95页"做一做"第3题、练习二十五第3题。
  2.看书质疑。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所学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百 十 个 百 十 个
  3 7 6 3 1 9
  - 1 3 2 - 1 7 6
  2 4 4 1 4 3
  1230-425=805
  1 2 3 0
  - 4 2 5
  8 0 5
  减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96--97页例4,"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五的第5--9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 复习
  1. 把下面减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1)15-3 = 8 ( )+( )= ( )
  (2)42-30=12 ( )+( )= ( )
  2. 按课本第112页上面:"如果把例3里的差和减数加起来,结果怎样?算算看。"
  用竖式计算:1230-425 805 + 425
  指定二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列式计算。
  做后,引导学生观察两道复习题,并说说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二、 新授
  1. 教师将上述两题竖式中相同部分用线连起来如下:
  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
  我们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说明: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不仅要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还要学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师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
  2. 教学例4。(1)出示:4736 - 826 =
  指名用竖式演算,然后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验算。全班学生计算并验算。
  (2)利用学生的板演,指名讲计算过程。(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减起,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作10,百位17减8得9,千位剩3。)
  (3) 正验算是否正确,看差与减数相加是否等于被减数。
  教师还要指出:如果题目没要求验算,为了简便,也可以不另写验算的竖式,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验算时也是把差和减数加起来看得数是否等于被减数。
  可以让学生看看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由学生口述:个位0加6得6,十位1加2得3,百位9加8得17,千位是进上的1加3得4。
  板书如下:
  3. 小结: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三、 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6页,齐读验算的方法。
  课本第97页"做一做"习题第1 - 3题。
  四、 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5 - 7题。
  五、 课后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8、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六、 板书设计
  减法的验算
  4736-826=3910
  4 7 3 6 3 9 1 0
  - 8 2 6 验算: + 8 2 6
  3 9 1 0 4 7 3 6
  连续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99负例5、例6、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六第l-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1-7 12-9 10-6 10-8
  12-3 16-4 20-5 14- 8
  2.笔算:(指名板演)
  394 -76 3264- 236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十几减几的口算和退位的笔算减法,今天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
  2.教学例5
  板书例5
  借助计数器拨数。
  让学生试算,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个位、十位连续不够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该怎样算?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明确: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哪一位上的数有退位点,应该少看1再向前一位退位,在本位上加10再减
  。
  让学生借助板书再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
  3.及时反馈,强化算理:
  4.教学例6
  (1)板书例6
  让学生观察笔算的算式,发现个位、十位、百位都不够减。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例5的计算方法,说一说怎样计算。(特别是十位,原来是够减的,但被个位退1后就不够减了,要向百位退位)
  再让学生观察百位和千位上数的特点,留给学生自己算,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最后让学生看坚式和各位上的计算过程,自己再说一说算理。
  5.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五题后3小题。
  分组练习,指定两名学生完成在投影片上。利用投影订正,并让学生口述其中两题的计算过程。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分组练习,指定两名学生完成在投影片上。订正时,教师强调,做题时要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三。巩固发展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小给本课所学的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2、3题。
  六、板书设计
  连续退位减
  例5: 4 3 1
  - 9 7
  3 3 4
  例6:5120-3826=1294
  5 1 2 0
  - 3 8 2 6
  1 2 9 4
  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103负例7、例8,完成"做一徽'中的习题和练习二十七中的第1.2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被减数中间和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50-43 120-30 120-80 7000-2000
  二、探究新知
  1. 引人新课。
  教师:被减数中间有零的退位减法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2.教学例7
  (l)动手操作,感知算理
  (2)坚式计算,明确算理。
  引导学生在以上计算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并试算。
  (3)教师巡视,重点帮助有困难的组。
  引导学生汇报:
  让学生借助板书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
  教师:用竖式计算被减数中间有零的退位减与前面学的连续退位减的方法相同。
  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的0不够减,退位后看成10再去减,哪一位上的0有退位点,退位后看成9再去减。
  (4)反馈练习。
  计算并口述算理:
  401一124 605-378
  (5)教师小结:
  3.教学例8
  提问:这道题与例7有什么不同?(在课题上补充"末尾")
  教师问:个位不够减,十位,百位上都是0,应该怎么退位呢?退位后各位上的数各是多少?分组讨论。
  讨论后引导学生回答:个位上不够减,因为十位、百位上都是0,所以要从千位退一。这样千位上由3变成2,百位由0变成9,十位由0变成9。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个位、十位上的结果。
  百位、千位上的计算留给学生试算。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做在课本上。
  引导学生小结:
  计算被减数末尾数连续有几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时,十位、百位是儿要从不为0的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
  4.反馈练习
  5.如果例8的被减数改成3010,该怎样计算?
  请同学们用坚式进行计算。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6.完成"做一做"第2题。
  7.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计算:4020-1345= 3000-1368=
  四、全课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强调:被减数中间的0退1后作9减,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被减数退位后每位上的数的变化情况。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七第三题的前4小题和第2题。
  六、板书设计
  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
  例7: 3 0 2
  - 1 5 9
  1 4 3
  例8:3000-628=
  3 0 0 0
  - 6 2 8
  2 3 7 2
  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104页例9,"做一做"习题和练习二十七第3--6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解答有关元、角、分的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解答有关元、角、分的计算问题。
  教学步骤:
  一、 复习
  1、 口答。
  1元=( )角 3元2角=( )角
  3元4角5分=( )分 2角6分=( )分
  2、 笔算
  2600-975 4050-2436 5006-3249
  二、 新授
  教学例9。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1、 分析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 列式计算。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 8元7角5分-1元5角8分该怎样计算呢?(先写出元、角、分,按照单位写出数字,列成竖式)
  4、 得出的结果是717,在横式的后面能只写717吗?(应该写7元1角7分或717分)
  三、 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
  四、课堂作业
  完成二十七的第3--6题。
  五、板书设计
  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例9:小红买一枝钢笔用了8元7角5分,买一枝圆珠笔用了1元5角8分。一枝钢笔比一枝圆珠笔贵多少钱?
  8元7角五分 - 1元5角8分 = 7元1角7分
  元 角 分
  8 7 5
  - 1 5 8
  7 1 7
  答:一枝钢笔比一枝圆珠笔贵7元1角7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